第1篇(第2页)
李氏对着郑太太温言道:“你们家里头惜丫头还小呢,再过上两年,长到云珠这个岁数,自然就好了。”
郑太太笑道:“那就承你吉言了。”
李氏眼看着时间不早,陪着郑太太说了几乎话后,便唤了云珠过来道:“我和你郑家婶子想着今儿去含光寺礼佛,正好你这两日在家也闲着,不如跟着我们一道去罢。”
云珠在这种可gān可不gān的小事上从来都是顺着李氏的,闻言点头道:“我都依娘亲。”
李氏对这个懂事的女儿十分疼爱,她爱怜地摸了摸云珠的肩膀,柔声吩咐道:“你去厨房找你杨嫂子,看看有什么好的斋菜,就带上几样装在食盒里,也叫你郑家婶子尝尝咱们家手艺。”
郑太太也对着云珠含笑道:“自打我们老爷来你们这儿喝过一次酒,就对府的手艺念念不忘,这次可是我有口福了。”
云珠告退出门,带着丹香往厨房走去。
这几日京中的天很是不错,秋高气慡,清朗舒适,是个去寺院游玩的好时节。
郑大人同谢蕴一样都是工部员外郎,且年龄相仿,家境也大致相同,连带着郑太太同李氏也比较投缘,经常相约一道儿逛街礼佛。
如果将工部一众官员按着家境做个归类,那么郑大人同谢大人大致可以归为同一类——穷人,所谓家境相当,就是说两家都是勉qiáng刚刚好可以算得上小康水准。
古达所有官员都是统治阶级,但未必都是中产阶级。
就拿谢蕴来说,他自打入仕后便在一处贫困县做了两届十年的县令,因为扶贫工作gān得不错,外加做了几个地方工程,得到了工部陈尚书的赏识,才得以在去年时候留京做了工部员外郎。京城物价高,房价更高,就这处距离工部衙门需要两个小时车程的宅子,就花了谢蕴和李氏大半的积蓄。
除此之外,家中长子谢铮已经十七了,女儿云珠再有两年也要及笄了,儿女婚嫁论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谢蕴在京城没有根基,他一个正六品衔的员外郎在六部也就是个基层打杂人员,只有他给人家送礼打点的份儿,却很少有人给他送点什么。
但即便如此,李氏也是官太太,云珠也是官家小姐,即便是家里再能省,谢蕴身边的小厮、李氏身边的妈妈以及云珠身边的丫头和家里的马夫、厨娘等都是不能省的。
综上所述,谢家很穷,谢父很穷,谢母很穷,云珠很穷,谢家丫头很穷,司机很穷,厨子很穷,大家都很穷……
没穿越前,这句话是段子,穿越后,这句话就成了云珠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含光寺算是京中数一数二的寺院,香火鼎盛十分,留给香客住的禅房倒也很是不少。只是寺里人手有限,在伙食上难免差了那么一层,白饭和馒头、烙饼都是管够的,各种斋菜比起市面上贵的可就不是一分两分了。
这时候才动身出门,想来李氏那是要在寺里住上一晚的。
云珠径直走进厨房,叫着杨嫂子帮忙将小菜打包放入食盒。
杨嫂子夫妻是谢蕴从谢家青州老宅带出来的,杨广现任谢家管家兼谢蕴贴身小厮、马夫和保镖,杨嫂子则负责谢宅菜园、采买和厨房大小事务。
家里人手实在是缺,云珠和李氏闲了时候也会帮着杨嫂子gān些杂活,又因着云珠好吃的缘故,从幼时三岁时候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诉求后,便经常跟着杨嫂子在厨房折腾,最后竟然成功地将不少“稀罕”吃食都给捣鼓了出来。
杨嫂子做得老gān妈十分正宗,各式各样口味的油辣椒都有尝试,云珠尤其偏爱她做的gān煸肉丝油辣椒,但是考虑到寺院清净地,就拿了普通的油辣椒和香菇油辣椒。
杨嫂子打包好辣椒酱后,云珠又要了切好的酸笋丝和自己腌制的腊肉火腿,配上油辣椒做卷饼味道很是不错。
托杨嫂子的福,家里现在还有现成的乌冬面和XO酱,把乌冬面拿到寺里用开水一浇,再调上XO酱,既好吃又方便。
临走时候,云珠又将杨嫂子新做好的绿豆凉糕和桂花糖糕各拿了两碟,想着若是早上人多要不来热水和馒头便拿点心垫一垫饥。
含光寺西北角的一处禅房内,史太太任氏挥手让房内几个丫头都退了出去,只留了自己的贴身丫头在内侍奉茶水。
史香盈知道母亲有话要对自己说,便搁下了手中看了一半的诗册,喝着茶水专心听母亲说话。
任氏对着儿女讲话速来不喜欢兜圈子,基本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次也不例外:“上次你大哥跟你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