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邀他码长城的切间奶奶,接过切间大婶给的糯米。
文丰在村长家里化缘到水泥和石灰,放在自行车后面,往德明寺推。
明天还要去山下的林业培训学校,开切间大叔的破车,去接新来的学员,据说是个女生,真是稀奇。
与拳法无关,毕竟是林业,伐木、种树、修枝,比这更好的选择多如牛毛,何苦来遭这个罪。
至于文丰打工这件事,没什么奇怪的,要知道东瀛和尚不总富裕。
东瀛和尚的收入来源大多有三种,一种是信徒的布施,一种是各种丧葬法事,再一种就是墓地。
其中墓地是大头。
对于信徒众多的大寺庙来说,和尚出行坐私人飞机都没问题,但对于德明寺这种信徒寥寥无几的寺庙来说,僧人甚至必须要外出做兼职,才能维持寺庙的经营。
就以文丰而言,他除了例行供奉佛祖等日常事务外,每天还要上学,星期六更是会到几十里外的法正寺当“工薪僧人”打工。
法正寺有千倍于德明寺的信徒,即使主持找了六个打工僧人,仍然显得不够用,所以最繁忙的周六,还需要文丰帮忙。
东瀛社会流传这么一句话:信徒三百人,可享大米饭;信徒三千人,可驾奔驰车;信徒三万人,可建大馆所。
所以对于法正寺这种信徒众多的寺庙,写上一纸文书:僧人,有聘。
绝不稀奇。
除了法正寺的工作,随着德明寺老主持身体每况愈下,文丰也开始同山下的大正林业公司沟通,在每年寒假、春假、暑假,负责部分工作,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换取更高的报酬。
甚至常常逃课去打工,介于老师没怎么说,文丰成绩也一如既往的好,中年负责人切间大叔虽然总想说什么,可都不好开口。
今年林业公司例行的新人培训要开始了,文丰也要作为生活指导参与教学活动。
这份工作一开始很忙,后面就渐渐轻松,因为人会越来越少,按切间大叔的说法:“这些城里人呐,怎么可能适应得了大山里的生活,留下来都是添麻烦,趁早弄走了事。”
想到切间大叔那副信誓旦旦叼着烟的样子,文丰就想笑。
回到德明寺,他当下就从井中打了水,开始和泥。
围墙前面只是掉了灰浆,后面却已经坍塌。
和泥的时候,文丰想起以前的日子,老主持在世的时候,两人一起把砖头收拢在一旁,却没来得及一起砌好。而后文丰一直忙着葬礼,为主持诵经四十九天,整个人都消瘦了一整圈,更没有时间了。
可文丰不觉得后悔,毕竟此世,他是被老主持一点点拉扯大的,这份养育之恩,绝非等闲所能报答。
甚至直到文德老主持离开的一刻,他心里想的仍然不是这座他倾注了一生的德明寺……
而是文丰。
“传承寺院也好,去上大学也罢,到底要走哪条路,文丰你应该有所决断,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那就是无论你选哪条道路,都是我愿意看到的……”
恩重如山,莫过如此。
文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确定了未来的目标:
一、广庙宇;
二、庙宇由人所建,所以要“多信众”;
三、生孩子!
重要程度依次递减。
还有,生孩子不是开玩笑!
这是很严肃的事情:东瀛寺院很多是代代家传的,因为子孙不愿意做和尚,很多大寺院就此没落,屡见不鲜!
而且如果不取妻子的话,既没有选举权也没有被选举权,很亏的!
可是只要一想想未来信众千万,庙宇广阔,各殿齐全,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