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公主的圣女宫按照武则天的万象神宫的规模来造)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唐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亦是天朝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其建筑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是唐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下诏拆除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建筑高294尺(88米),加上顶部金凤高约91米。
“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
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其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法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高一丈。
中有巨木十围(周长15米),上下通贯,唐人刘允济作赋赞曰:“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万象神宫被毁,次年重建号“通天宫”,其上金凤改为火珠,被唐人誉为“国宝”。
开元年间李白随唐明皇至东都,作《明堂赋》赞曰:“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年兮悠哉!”
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遗址紫微城核心区保护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筑,明堂保护展示工程于2012年4月初步落成,高21.18米。2015年提升至33.52米。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礼制建筑,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大享祭天,并配祀宗祖。明堂的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其宫城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命名为紫微城,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尤其经过武则天对洛阳城的营建之后,改变了洛阳紫微城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明堂是紫微城正殿。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名为“紫微城”。又因为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到武周时期,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城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天宫取名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天子明堂
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且出现频率很高,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有准确的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东汉明堂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北魏因形制之争,又值世乱终未建成。
唐朝明堂
早在隋代即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唐太宗之世,天下初定,明堂之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太宗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已无章可循,此事终被搁置。唐高宗时期重议明堂方案,多费周折,但未来得及建造,高宗便一病不起,呜呼而去。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同时也视明堂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和王朝国运的象征,因此对造明堂之事极为重视。但其决断议案的风格与高宗截然不同,不听诸儒喋喋不休的争议,而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确定。
唐睿宗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
(即隋之乾阳殿),就其地创建明堂。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辛亥,明堂成,号“万象神宫”,高二百九十四尺(88米),加上顶部金凤(1丈)。“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使得天下百姓云集紫微城外,呼吁入内参观。于是武则天顺应民心,公开放任百姓(一说神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同时给参观者赐予酒食,揽尽天下人心。自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至永昌元年正月已未,参观活动持续了九日才停止。
公开放任百姓参观皇宫正殿,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吐蕃等世界各国听说明堂建成,皆遣使来贺。
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这次修建的明堂贡奉李唐先祖,故为唐明堂。明堂气势恢弘、壮观华丽、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武则天于是给明堂起了一个很大气、庄严的名字——万象神宫。明堂外观凡三层,可登临,底层为正方形,端庄如印;中层为十二变形,覆有圆盖,上有九龙;
顶层为二十四变形,覆有圆顶攒尖,其上立饰金宝凤;室内为突破性的多层复合空间,中有巨型通心柱,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其体量、规模之大小,按日本所藏唐代尺子的平均值(每唐尺约30.33厘米)计算,高度约在88米左右,底层各边长约90米,这无疑是天朝古代建筑史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同时也是唯一一座楼阁式皇宫正殿建筑。建成后,刘允济曾作《明堂赋》,不禁唏嘘慨叹——“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年,
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失宠后放火烧了明堂身边的天堂。然而由于明堂离天堂过近(考古勘察知,两者之间的夯土地基仅距16米),“证圣元年(695)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灾,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毁”。
明堂是帝国命运和皇权的象征,明堂被毁这件事对武则天打击很大,然而她并没有灰心。公元695年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造明堂、天堂。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武则天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于这次新修的明堂贡奉的是武氏族人,故为武周明堂,又号曰“通天宫”;其中的“太室”号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朝廷铸成九鼎,移置于通天宫。
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纳一千八百石;其余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纳一千二百石;分别在鼎上铸山川物产的图象,共用铜五十六万零七百余斤。太后想用一千两黄涂鼎,姚说:“九鼎是神器,可贵的是天质自然。而且我看它五色光芒相互辉映,不须靠金色才放光采。”太后听从他的意见。九鼎自玄武门拽入,命令宰相、诸王率领南北衙禁卫军十余万人及仪仗队中的大牛、白象一同牵拽。
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势日隆,曾先后5次移居东都,在洛阳主政近11年,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元盛世”。这时的大唐帝国依然是两京并重,“三秦九洛,咸曰帝京”。东西两京,攘外安内,交相辉映,他们共同撑起了大唐盛世的天空。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为“乾元殿”;开元十年(722年),又恢复了“明堂”旧称。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对明堂进行改造,拆除上层和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捧着火珠腾空而起的八条龙,改修下层为新殿。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
唐玄宗改造明堂为含元殿
安史之乱中,明堂被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于公元762年被彻底损毁。至此,象征国运的明堂在见证大唐盛衰沉浮与荣辱变迁后,在战火中轰然倒塌,化为焦土残垣。
按礼制明堂应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武则天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将明堂建在了宫城中心,上为严配之所,下为布政之居。明堂建成后武皇于此宴赐君臣,赦天下,纵民入观。遗迹主要由宫城正殿夯土基址、正殿宫院院门、宫院步廊、水渠等组成,形成以宫殿为中心,由宫院院门和步廊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而布局。
明堂基址平面呈八边形,仅存底部夯土基础部分。由内而外由六周八边形夯土组成。其中心为巨形大柱坑,坑底部为直径约3.67米的柱础石。柱石坑位于最内圈八边形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由内而外第一圈夯土直径13米,夯土厚10米;第二圈夯土宽6米,残存厚1.2米;第三圈夯土宽8米,残厚10米;第三圈夯土宽8米,残厚1.2米;第五圈夯土宽7米,残厚4米;第六圈夯土宽11米,仅存其外侧边缘底部二层夯土。台基东西、南北总宽约105米。夯土纯净坚硬,层厚8-10厘米。
明堂中心柱坑遗址。武则天为标新立异,在紫微宫乾元殿的基址上建造明堂。中心柱高86米左右,作为斗拱梁架依附的主干,上下贯通。今天通天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位于柱子下面的四方柱础石依然保存完好,其中三方上面有圆形的榫眼,在柱础石外侧有包砖呈八边形,外围是夯土。
外观总述
武周明堂高294尺(约合88米),加上顶部高1丈的金凤约为91米左右。东西南北宽360尺(约合105米),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天朝古代建成的规模最大的明堂。
明堂外观三层,每层都使用重檐,属最高等级的做法。室内五层,除对应室外的三个明层外,还有两个暗层,具有结构转换的作用。整个建筑异常高大,室内净高最高处超过20米。
明堂装有板门和破子楞窗,这种门窗造型简洁,却是等级最高的门前样式,多用在最正式、最庄重的建筑上。
一层为八边形,约7200平方米,室内净高50尺(约15米),是举行政治仪式、颁布政令、举行朝会的场所。
二层十二边形,约3200平方米,室内净高72尺(约21米),功能未知。
三层为二十四边形,约1600平方米,室内净高80尺(约23米),供奉有五方天帝神位、李氏先帝、武氏先祖牌位,是大享天帝、祭祀祖宗的国家级祭祀场所。
殿堂布局
明堂分为五个殿堂,中为太室,武则天号为端扆殿;又通达四出,分东西南北四向室,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出玄堂。四向室各有左右房谓之个,即“左个”、“右个”。
明堂布局
明堂的五个殿堂与不同的季节、色彩、五行、五帝、五神是相呼应、匹配的。古人认为,天子在不同的季节应在相应方位的殿堂起居、布政,才能使天人合一、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所谓的“明堂大享”就是向五帝、五神和黄帝列祖列宗献祭的国家级祭祀活动。武则天在明堂中还合祭代表天的昊天上帝和代表地的皇地祇。
明堂与五方、五色、五室、五帝、五神对照表
五方五色五行五室季节五帝一说五帝二说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