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由于地貌、生物等影响,气温垂直变化一般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5c,即海拔600~1200m,气温比当地平原要低3~6c。
当然不同地区,海拔高度和季节气温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由于高山和平原的气候差异,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一是引进蔬菜适生期的变化,使上半年蔬菜适生期推迟1~2个月,下半年蔬菜采收期与平原错开。
二是在平原容易引起高温障碍的果菜类蔬菜,能够顺利地越夏延秋栽培,单季生长期比平原多出1~2个月,对于耐热蔬菜、半耐寒蔬菜则可以正常生长和发育。
与平原不同的只是栽培季节的变化,对于越冬栽培的耐寒蔬菜的生长发育有的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由于与平原冬春之季的气温差异较小,只要在平原能够种植的年份,高山也可生产。
另外,由于高山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有效积温随之减少,要注意海拔过高往往由于积温不够,而不能正常成熟,即使成熟一部分,单产也不高。
由于积温、灌溉、管理及运输等条件的限制,高山蔬菜的开发,应以海拔1200m以下区域为宜。
第二,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由于到达各地面太阳辐射强度不同,引起地表温度不同。
不同地形所引起的温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高度所产生的温度差异。
一日之内,东坡受热最早,但大量热量消耗而蒸发,温度不会很高;西坡受热较迟,午后地面蒸发少,热散失少,温度就高;南坡的太阳辐射比北坡时间长,其温度也比北坡高。
山谷或盆地由于周围地形遮挡,风速小,气流交换弱,田间太阳辐射使地面的气温上升较快,午间气温较高。
夜间由于冷空气下沉,降温后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
山顶或山岗由于风速大,气流交换强,热量散发较多,白天气温不很高,晚上由于冷空气下沉以及周围空气补充,而昼夜温差较小。
如果仅考虑温度条件,地形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气温较高的夏秋之际,东坡较为理想,海拔较高的南坡、东南坡以及东北坡,坡度较缓的北坡也可以。
但西坡午后气温骤然上升,蔬菜生长发育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在坡地和山谷可种植较耐热的蔬菜如南瓜、芋等。
气温较低的冬春之际,不仅东坡、南坡、西坡盆地都比较理想,而且在山岗、山顶和山谷都能生长,但产量和质量不如前者。
北坡由于温度过低,只能种植耐寒性强的蔬菜。(2)水分条件海拔高度、地形、土质影响着降水量和径流,从而引起高山水分分布差异。
第一,海拔高度对水分的影响。山区降水量的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达到一定高度后,又随之减少。
夏秋季高山的降水次数多而量少,被称为小降雨,汛期局部雨量较大,而冬春季雨雪交加,雨水较多。
高山降水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因季节而异。
在容易发生干旱的夏秋季,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冬春季,降水量增加,对蔬菜生长发育会带来不良影响,若山地排水条件好,发生涝灾的可能性小;汛期降水量的增加,需要通过基地排灌设施的建设加以防范。
另外,平原果菜类蔬菜旺果期正遇6月梅雨季节,山区这些蔬菜的旺果期处于“出梅”后的7~8月份。
这时虽然小阵雨较多,但不会长时间处于阴雨状态,故坐果率比平原高。
第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起伏的地形引起风速、风向的变化,从而引起降水量的差异。
一般风速较大的山岗和迎风坡两侧,降雨少;风速较小的地方,降雨多;大雨时,迎风坡上降水量比背风坡大。
就土壤湿度而言,山顶和山坡上部较为干燥,而山谷、盆地较为潮湿,其干燥和潮湿程度,与降水强度、坡度、土壤性质有关。
小雨基本都渗入土中,大雨就造成大量流失;坡度陡,径流大;坡度缓,径流小;黏性土,径流大而渗透小;沙性土径流小而渗透大。
坡地上的蒸发力也影响土壤的湿度,南坡因辐射条件好,蒸发多,所以较干旱;北坡则较为湿润;西坡热力条件好,蒸发量大,土壤湿度比东坡小;山岗辐射条件好,加上径流影响,始终属于干燥的地方;谷底的土壤湿度最大,还常出现露、霜、雾。
由地形引起的水分差异,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与栽培季节和蔬菜种类有关。
夏秋季东坡和坡度较缓的北坡,对要求土壤湿度适中的番茄、辣椒、马铃薯、西瓜等比较适应;在雨水充沛的年份,南坡也可正常生长;谷地和盆地对要求温度较高的黄瓜、大白菜、甘蓝、莴苣、萝卜及葱蒜类蔬菜生长较为有利;山顶和山岗,由于过分干燥,蔬菜容易受旱。
冬春季各种地形的水分条件基本均能满足相应蔬菜生长的要求。
可用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表示,其与山地的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有关。
第一,海拔高度对光照的影响。
理论上,海拔高度增加光照时间增加,但由于高山的海拔高度与地球半径之比很小,这个效应也很小,一般不超过14min,实际上远不如山与山的相互遮荫,高大植物的遮荫和活动频繁的云雾遮荫所产生的负效应大。
同样由于山区的“遮荫”现象,使山地的光照强度相对减弱。
高山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喜光蔬菜来说是不够的。
但如果未超出其生长适宜范围,影响也不会很大。
对于那些对光敏感的蔬菜来说,山区光照时间的减少,会促进短日照蔬菜食用器官的形成和开花结果,对长日照蔬菜的效应则相反。
山区光照强度的减弱,对春夏、夏秋栽培的蔬菜,可以减轻或避免由于蒸腾过烈而失去生理平衡或果实的灼伤现象。
第二,地形对光照的影响。
地形变化引起日照的差异较大。
梁地的光照时间比沟地每天多1~2h,宽沟地光照时间又比特窄沟地的光照时间每天多1h左右。
南坡上午见光时间最长,下午则短;西坡上午见光时间短,下午则长,且由于午后大气空气湿度减小,透光率增大,光照强度亦增大;北坡的光照时间最短,坡度较陡的地块,在冬季可能整天见不到太阳。
海拔高度与地形引起的气候变化复杂,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综合性的,不能以单个气候因子确定是否适宜蔬菜种植,而应该由该地所产生的气候综合效应(温、光、水等),加上土壤条件来确定。
一般东坡温度适宜蔬菜种植。
西坡在午后受强光直射,土壤易干,温度偏高,蔬菜往往生长不良;但如果其他条件优越,如海拔较高,灌溉方便,土层深厚,也可种植;山谷尽管闷热,但由于水利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耐热、喜湿的蔬菜;盆地闷热,应注意采取降温措施。
高山农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具有海拔较高,温差较大,污染较少等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山地发展培育动植物等获取食物及工业原料的特色农业。
但是,随着地球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出产于高海拔地区,没有遭受工业污染的农副产品在市场上日渐走俏,成为了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高山渔副业、高山观光业、高山旅游业、高山土特产等,其中目前比较常见的有高山蔬菜、高山水果、高山花卉、高山牛奶、高山养殖、高山药材等。
高山立体气温差异明显,每升高100米,山地垂直气温降低0.5~0.6c,及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3~6c。
我国山地广阔,可开发的山地资源丰富。
高山农业凉爽气候有很大的优势,高山立体气温差异明显,每升高海拔100米,山地垂直温度降低0.5~0.6c,即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3~6c。
我国山地广阔,可开发高山生产山地资源丰富。
因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高山商品性好,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高。
另外,高山空气、土壤和水质无污染。
因此更有利于无公害绿色农业的生产。
在具有海拔较高,温差较大,污染较少等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山地发展培育动植物等获取食物及工业原料的特色农业。
但是高山土地的多样性,和小气候的多样性差异,以及农业灌溉设施方面的差异。山区土壤类型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土地坡向千差万别,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不尽相同。
小气候光照条件随坡向和海拔不同,也有很大差异。
尤其是耕地以坡地为主,中、低产田为主,地块支离破碎,抗灾能力弱,改造难度大。
水利设施老化,安全隐患较多。
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现代农业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水利化和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和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由于山区生产条件差异大,耕地改造投资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和路程还很长。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难度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
而且受自然条件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生产经营活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户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实践有一段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现代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间受到市场、自然和技术的三重风险制约,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很难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高山农业的发展。
从王锋在网上所收集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高山农业还是很有发展前途。
与此同时,这些农场还会逐步渗透进入农产品的深加工领域,创办特色食品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这些信息来看,王家寨是非常有希望,复制其他地区的高山农业,发展模式,不过这需要从长计议,不能乱来。
还好自己没有盲目的种植其他东西,自己选择种植蔬菜,现在看来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小锋,吃晚饭了,你一天都呆在屋里做什么?”推开门进了王锋的房间,查仕英问道。
“奶奶,也没有做什么,我就是在网上查些资料,毕竟我们这里地势高,我看看别人和我们一样条件下是怎么搞农业发展的。”王锋说道。
“嗯,先吃饭吧,忙了一天饿了吧?”
“好的。”王锋点了点头。
出了自己的房间,匆匆地洗过手后。
王锋和三个老人坐在一起吃晚饭。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玉米小说网)查看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