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摘菜(第2页)
自己孙子对这些蔬菜种子做了什么,但是感觉绝对不像王锋说的那么简单。
众人有说有笑的笑忙着,不知不觉的就到了中午,让王锋感到郁闷的是,所有人都没有偷懒,但是才收了整片山的不到六分之一。
“哎,小锋,看来还得要再去请几个人才行!”
看着满山绿油油的蔬菜,王先福开始犯愁了起来,以前的时候,是怕地里种不出蔬菜。
毕竟以前是荒山,土壤没有施过肥,没有什么营养。
或者担心蔬菜长不起来,现在倒是好了,怕蔬菜长的太快老了。
毕竟蔬菜老了之后,味道就不一样了。
“行,爷爷,你先看看咱们村里那几个人比较可靠!我明天要到市里去,您自己看着来就行了!”
“对了,爷爷,您看,我想最好是能固定一下那么几个人,咱们家就当是请了他们了,按月固定发工资!”。
王锋当然知道,蔬菜不能老的道理,采摘必须要快,而且很快第二茬蔬菜就行了,到时候还要请人。
“行,我看他们就不错,种田也是一把好手!”说着话,王先福看了看众人一眼。
祖孙俩的话,让王大婶和众人有些吃惊,他们没有想到王锋然要按月请人,这样的话,他们就和工厂里上班的人是一样的了?
他们可是知道,工厂的人都是按月发工资的。
几个人采摘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就停了,一是他们要把采摘的完的蔬菜运下山。
因为货车没法直接开进地里,所以只能请人帮忙挑到王锋家门口才能装车。
二是王锋不想因为自己,而破坏王家寨的自然环境,要是为了几十亩地,开一条路出来。
这样虽然方便了自己,但是他不想这么做,他觉得王家寨还是不要过度开发为好,否则他们少数民族的很多东西都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王锋发现他们布依族逐渐被汉化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像王锋这一代人,已经很少使用布依族语言交流了,而且除了有大事外,布依族的服饰也很少穿了。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布依族形成自己的语系,但被公认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上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国际音标音文字——布依文,并在一些布依族地区试点推行。
后经1981年、1985年两次修订,终于形成了独立完善的文字,并在贵州布依族地区广泛推行“双语文”教学。
随着lb县十部布依族古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功,布依族古文字被发现,并被国家文化部专家认定为中国具有自己民族文字的18个少数民族之一。
前不久,布依族古文字调研座谈会在lb县举行,gz省布依族学会、贵州民族学院、gz省政协文史委及荔波有关部门30余名专家学者研讨了布依族古文字发现的重要意义,并就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布依族经书应用在布依族生产生活中,从起房盖屋、婚丧嫁娶、修桥补路到出行经商等,贯穿了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刚出生时,书写命理八字;满月酒时,先生歌吟颂词;小孩落魂时,先生设坛喊魂;结婚喜事时,先生卜占吉日吉时;人老归天时,先生主持丧葬仪式,开路诵经,叙说亡人生前功德,引导亡灵升迁西天极乐世界;新房地基下脚时,新房大门朝向,都由先生测定,名为风水??”
在“做桥”活动中,先生使用的是布依文古籍,用布依本地话唱念,文字为布依族自创的古文字,很多剧目内容是荔波本土的布依民间故事,追述着布依族天地起源和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
“做桥”活动是指布依族男青年成长到18岁,要请先生做一次“桥”,就像汉族的成人礼一样,表示从此可以独立生活了。
夫妻生第一个小孩时,又做一次“桥”,表示男人从此要承担起为家为妻子儿女遮风避雨的责任了。
布依族古籍大致分为经书和傩书,均掌握在作为“坛主”的布依先生手中。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玉米小说网)查看最新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