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体制问题(第2页)
这又形成了一种惯例:众臣和勋贵相当于上议院的议员,他们以最民主的无记名投票选举出大丞相。
有了这两种惯例,1919年的银汉帝国实际上已经成了没有立宪的君主立宪国家,实行的是没有政治党派的类代议制精英民主,完全可以称之为……
“嗯,这是具有银汉特色的民主制度。”
我们袁公子轻轻赞了一句道:“骆老哥,请继续说。”
银汉建国近七十年,出了三位大丞相,也有了除了刘髓之外的四位大皇帝。
前三位先帝爷都能安于这种政治制度垂拱而治——想想也是,当个“太平天子”有什么不好?
何况彭城刘氏自己都清楚,不管他们和刘髓是不是血脉至亲,刘氏对银汉建国都无尺寸之功,能成为银汉之主纯粹是天上砸下来的馅饼好伐。
正所谓:事不过三。现任的永和皇帝想法就不一样了。
哦,这个“永和”同豆浆没有关系,他即位的时候正赶上欧战前夕,全世界都战云密布,年号永和是祝愿世界永远和平来着。
银汉第三任宣宗老爷也是英年早逝且暴病而亡,年仅三十三岁。
有种说法他寡人有疾,乃是马上中风——当然啦,帝国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因此永和皇帝刘翀是以冲龄继位,和我们袁公子同岁,今年也是年方三八二十四岁。
他之前的三位先帝爷那都是成年之后继位的,应该也明白自己这个皇帝在帝国内的位置——就算自己想不明白,他们的老爹也会让他们明白。
可是吧,这种事情只能皇帝讲给太子听。
哪位臣子能给小皇帝说,你们彭城刘氏得天之幸才有这九五之位,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哄着你们一家子已经仁至义尽,就别想有的没有的了。
所以,刘小皇帝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是天命之主,理当执掌帝国权柄。毕竟银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明面上依然是皇权专制。
六年前,年满十八岁的刘翀举行大婚。
按照银汉故例,他迎娶的是冀州侯石达开的曾孙女。这是表示刘氏和镇国帝子们虽非同姓,亦是至亲。
而刘小皇帝就借着这个机会,勾搭上了一直对文官系统不满的勋贵集团。
七十年前左宗棠并没有对镇国帝子们赶尽杀绝,反而采取了怀柔的手段。那是因为这帮人可是有着能掀桌子的武力。老左也是为了安定局面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一方面,镇国帝子们拥有经济上的某些特权,另一方面,他们还能保有自己在军方的一定影响力。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镇国帝子的后人们觉得这天下就应该是他们的,早就想要“拨乱反正”了。
小皇帝和勋贵们也不算蛮勇之辈,还懂得利用舆论,于是康有为这种人就跳出来为他们造势。
老康在报纸上撰文要求帝国重遵“孔孟之道”,实际上是要“尊皇攘奸”。
这要是换了左宗棠这个“大奸臣”当政,那肯定学习“孔圣人”,把康南海之流当做“少正卯”给诛了以儆效尤。
如果张之洞张中奸臣还在任的话,那起码也要把这班人送到昭狱里面吃几年牢饭。
偏偏徐世昌徐小奸臣太有“宰相气度”,觉得不应该让读书人“因言获罪”,只是让廷尉驱逐他们出国了事。
既然只是这种算不上惩罚的惩罚,同时还有名望和津贴可捞,康有为这等人有什么好怕的。帝国舆论界就此一片乌烟瘴气——
“舆论还只是小事。”
袁克摆手道:“骆老哥,我来问你。徐东海是怎么安抚他们——嗯,我们这些勋贵的?”
骆普祥抽空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道:“菊人丞相效仿左湘阴侯的故技……”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玉米小说网)查看最新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