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比如跨国信件——21世纪的人们很难想象,在19世纪寄发一封跨国邮件究竟有多复杂。
打个比方吧,有人想要从德国柏林寄信到意大利罗马。
首先确定无疑,此人必须买一张出德国的邮票。
其次,由于德国和意大利并不接壤,所以必须经过第三国中转。此人就要考虑是从瑞士或者奥匈帝国或者法国中转,因为每个中转国的邮费都不一样。
最后此人还需要买一张意大利本地的邮票。
也就是说从柏林到罗马的信件上最少需要三张邮票。
毕竟德国和意大利还同属西欧,所以并不是特别麻烦,那么要是想从德国往西非或者远东或者南美寄信呢?
于是“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简称UPU)”在19世纪70年代就应运而生。
万国邮联的成立过程和签署相关条约不必细说,只需要知道其成立给通信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此之后,不管隔了多少国家,发信人只要在发信的邮局付一次邮费买一张邮票就能保证自己的信件能寄到收信人的手中。
不过这样一来,就涉及到各国货币的汇率问题。要是邮费也根据汇率而浮动,那么全世界每一家邮局都要调整自己的国际邮费,可想而知这其中的成本和精力。
所以万国邮联又通过了一个《罗马公约》,规定成员国的邮费汇率恒定不动。
好了,由于万国邮联的出现,国际邮政代金券也被发明了出来——简单地说,这玩意就相当于返程邮票。
再打个比方,某人从德国柏林寄信到意大利罗马,发信人可以在柏林买一张国际邮政代金券附在信件之中,收件人在罗马回信的时候出示这张“代金券”之后就能免费了。
由于欧战之后,很多欧洲国家汇率大幅度贬值,所以就有了用“国际邮政代金券”获利的空间。
再再打个比方,假设1919年的德国马克比起战前贬值了50%,那么庞兹先生用1美金兑换马克在德国购买一份代金券,这份代金券运回美国之后,理论上的价格就是2美金!
介绍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明查尔斯·庞兹先生的“发明”听着还是非常靠谱的——如果他不是只花了60美金买了两张国际邮政代金券的话。
所以古辛斯基先生越看越激动,还没全部读完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袁爵士,你也想投资这门生意吗?”
“哎!”
袁克叹了一口气,心中暗道,这家伙真是聪明面孔笨肚肠,怪不得混得这么差,老子要不是个穿越者,还真是有点带不动啊。
“古辛斯基先生,我找你来不是为了投资这门生意。”
我们袁公子话锋一转道:“你也是从事金融行业的,那么知道我欠摩根财团2亿美金的事情吗?”
“我知道。”尼古拉精神一振地道,“我还知道袁爵士每天都要支付1%的利息。”
以个人名义一次性借2亿美金,这在华尔街绝对是空前之事,所以早就传开了。
“知道就好。不过你大概不知道摩根财团把我其他银行账户都给冻结了。那么……”
袁克微微一笑道:“古辛斯基先生,那么你愿意作为我的私人代表向社会集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