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在华专家,中断对华援助,并在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随时准备进犯。与此同时,美国侵略越南,并在东南沿海怂恿蒋介石搞所谓“反攻大陆”,受苏美两国南北夹击,时局剑拔弩张,形势动荡不安。主席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三线建设方针。
十六年代党中央对三线建设高度保密,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遵照***提出的“靠山、近水、扎大营”、“建设小城镇”的选址建设方针。
西南的三线建设非常清晰易懂:六盘水的煤运到攀枝花炼钢,在四川(主要是重庆)和云南开展军工三线建设,一条成昆铁路贯穿。
三线企业建厂选址都严格按照“靠山、分散、隐蔽、钻山洞”的原则。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是三线企业的共性。为了对外保密,企业名称也十分革命化、大众化,水钢叫作“水城青杠林林场”,工程代号603,水钢被群山环抱,从场坝到水钢根本就没有公路,只有“马路”,天晴尘土飞扬,雨天一路泥泞。
14岁的徐志华一行人随解放牌大卡车在1966年的3月开始从金沙出发,一路上风卷红旗、歌声嘹亮,令人血脉喷张,一天一夜几乎把那个年代的歌全部唱了一遍:东方红、红梅赞、回娘家、老司机、珊瑚颂、娃哈哈、新疆好、新货郎、绣红旗、敖包相会、草原晨曲、草原赞歌、打靶归来、翻身道情、歌唱祖国、蝴蝶泉边、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情深意长、歌唱大别山、歌唱二郎山、过雪山草地、九九艳阳天、快乐的节日、娘子军连歌、老房东“查铺”、社会主义好。在歌声中,大卡车往西南方向行驶了一天一夜237公里达到了水城放马坝。
水城在明朝属于安氏土司管辖,清雍正十一年(1733)设置水城厅,因春夏水拱城垣,故名水城。另一说县因水城河而得名。1913年置水城县。
1966年3月的水城风雪呼啸,苦寒荒蛮,一路上茂密挺拔的青冈树,慢慢看见了帐篷、活动板房、还有像牛棚马圈一样的破房子。徐志华与工友们安排在宿舍,是个依山而建石头房子,用泥巴烧点石灰,混合了点人的头发建的房子,后来才知道这种房子是北方传过来的“干打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