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忠自己地头上的事,当然是最好的显摆的时候,说:”上次大学生过来你说,我就安排好了,去我的老家----郎岱,走两个地方,郎岱和六枝苗寨,你们有文化你们看我带路,先说好路费你们出,吃的我全部安排哈!“
周顺高一向很喜欢这个充满激情而冒失的青年,来贵州这偏远的山区,既来之则安之,享受之!”
大巴车开了两个小时,到了郎岱,郎岱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236年。原城墙周长2098.8米,高4.29米。有4座门楼:东门日“近日”;西门为“迎爽”;南门叫“来薰”;北门是“承恩”。有一炮台。城略为长方形,西北面高,中间凹,南面、西南面低。东、西面各有河流绕过,四周系田坝,易守难攻。是夜郎自大的那个夜郎古国,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两个不好的成语都源于这里,不过是用一种不好的方式记录这里的历史。
郎岱出了车站便是一行接一行,一排接一排的街市,两旁的屋子都是木质结构,瓦片做顶,各种小生意一家接一家。走到中心,是一口方形的水井,水井出水处,用石头砌了了拱形顶,方形的水井大约两米五乘以两米五,近出水口处是络绎不绝的打水人,外端有洗菜淘米的,在外面是用洗衣棍洗衣服的人。
梁淑忠带着两位老师,走街串巷来到镇镇府,给周张二位老师介绍:”这个衙门用的院子以前是我家的,解放后归了国家,我们家改过姓,不敢声张,所以就这么着吧。“镇政府被铁门围住,也是木制瓦房结构,不过讲究一点,看不真切,院子里左右两棵大树林荫、枝繁叶茂,院子里的路用青石板铺过。
转个一个大弯,才到了院子的另一头,是一个带阁楼的茅草土屋,梁淑忠的母亲梁胡氏独身一人住在这里,走进房屋一看,里面是上好的木制结构,酸枝家具、铜镜、座钟、铜壶显示着这个家庭曾经的辉煌,梁胡氏很快为二位客人准备好饭菜,还拿出四支象牙筷子给两位客人。
客人看外屋土质的地板,用三根铁棍支撑成一个烧火架,上面挂着一个锡壶。
梁胡氏的饭菜很简单,曾经梁淑忠擅长的大酱面条和一个凉拌洋藿,这是二人第一次吃到,就向梁淑忠请教:
梁淑忠介绍,这个是西红柿凉拌洋藿,“洋霍”,是很多农村都有的一种蔬菜,别名阳藿、阳荷、山姜、观音花、野老姜、土里开花、野生姜、野姜、莲花姜等。能吃的是它的根茎部分,详细做法是:
洋藿、青椒、西红柿、大蒜
1、将洋藿、青椒、西红柿用碳火烧通透;
2、掌握好火候将其烧透却不要烧糊,然后将洋藿的外皮和西红柿的外皮剥掉;
3、剥掉外皮后将洋藿切丝装入盘中;
4、将西红柿、青椒、蒜切成碎末状依次盖在洋藿上;
5、最后放入适量水豆豉、白醋拌好即可。
梁胡氏只是微笑和满意,没有说太多,梁淑忠和母亲交流了自己在水钢的情况,也解释了要带两位老师去看苗寨,梁胡氏,用炭火给三人烤了几个糯米粑粑片带在路上吃。
整个六盘水都属于乌蒙山山区,境内聚居着苗、布依、彝等少数民族。
在六枝梭戛居住着苗族分支长角苗,妇女头上插着一把长约50—60厘米的木梳,缠着呈∞型,重约2公斤的大发髻,形成奇异的头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跳花坡活动。六枝坝湾被誉为“芦笙舞”之乡,芦笙舞是这里苗族同胞最喜爱的舞蹈,其风格粗犷、热情、奔放,集杂技与民间艺术为一体,堪称苗族芦笙舞一绝。小花苗能歌善舞,服饰独特,男穿白布对襟或大襟长衫,披红、黄、黑线刺绣图披肩,女穿对襟白短衫,披刺绣图案或蜡染图案披肩。有跳花节、坐花房、坐花坡、串月等风俗。梁淑忠形象地介绍“芦笙舞”的乐器就是滥竽充数的那个“芦笙”。
回程路上在寨子里一个苗寨老乡家里午餐,那是一个有核桃树、菜园簇拥,房前屋后鸡鸣狗叫的农舍,由于不是专门开店的,老乡做了一道油团粑,吃进嘴里的感觉很特别,软而不粘、甜而不腻。梁淑忠向苗寨老乡请教,油团制作食材颇为讲究,选取上好的糯米、黄豆、红薯、粳米,配上红苕片、香黄花等,再用现榨的酥麻油、茶籽油或菜油炒油团,炒出来的油团才会色泽金黄,香气四溢。
吃完油团,三人赶回水钢,周顺高问梁淑忠郎岱生活的时候与苗寨人来往多吗?
梁淑忠害羞地说:“是为了这次采风,自己也是第一次来,苗寨很闭塞,会在赶场的时候大家擦肩而过,由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苗寨对汉人而言一直还是神秘的。”
周顺高夫妇表现出难得一见的亢奋,一直对梁淑忠说如果没有他,将不会有那么充实和安全的一天,并鼓励梁淑忠很有文化天赋,以后要请梁淑忠多多带二人了解贵州的民俗民风。
梁淑忠又累,又膨胀,又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