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难度的挑战,萧强依然找到了应对方法,他决定先从士林入手,以他这几个月通过报纸对云陆的了解,云陆识字率应该能达到三成左右。至于有一定文化的读书人,他曾在报纸看到过招生广告,百家学派号称拥有万家书院,每年光毕业的秀才士人就有百万之多。
虽然广告肯定是夸大其词,但按一半折算的话,读书人的群体怎么也应该有几千万人吧,只要能影响到控制舆论的他们,那么便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周边人的想法。记忆中那首便正合适,云陆改制期间,曾强制普及蒙学义务教育且大力建造书院,际遇也与里面相合,完全可以匹配上。
萧强靠着脑中记忆一挥而就,之后让一脸阴沉的徐婆亲自来看。
徐婆从小是书香门第的家生子,自不是大字不识的人,又经过萧家数十年文化熏陶,已经不输于一般读书人的鉴赏水准,此时她正一脸阴沉地看向前两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她露出惊讶之色,“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其余几个动词也相当高明,接着又往下瞧去。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虽然没有开头句那么惊艳,但寓情于景也算上品,她又往下看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厉害啊!”徐婆感叹道,用词遣句已可算经典,萧老爷也就这个水平,看到这里她已没有怒意,准备让萧强放手去做,不过还剩最后一段没看完,她又低头看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千古名作!这是千古名作啊!”徐婆彻底被震撼了,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与中间两节的不幸遭遇呼应对比,而最后一句更是点出环境的困窘,更映射出诗人品格的高洁和要变革黑暗现实的坚定理想,让读者生出震撼心灵的感觉。
“……这种水准的诗作……恐怕老爷也有所不及……”
她完全没想到,萧强随便写的一首诗,水准竟如此之高,更妙的是,诗词足以与萧老爷子的际遇和家境相符。
萧强一脸得意洋洋,心想这首诗可是前世初中教科书里的名作,此世又没出现过,自然能糊弄住云陆人。
“少爷,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你抄的吧!”徐婆不可思议道,她可不信萧强能做出这种水准的作品。
“来历你就不用问啦,本少不会说的,这种水平搞出一部诗词集,同不同意?”
“老身这就去联系书社……”
当下,萧强开始抄诗,他那些前辈穿越者因为年龄身份缘故,一堆中老年名诗拿不出手。但他没这些顾虑,萧青山官够大,文名足够,足以负担起这逼格。
萧强信心暴增,开始搞起,原有七八首诗词,再搞三十来首,也凑够一部诗词集了。萧老爷子的诗词偏质朴刚劲,基本就是家国天下的那一套,前世古诗词博大精深,找些类似的诗完全没压力,不过萧老头毕竟是文宗又不是文圣,全是千古名作太可疑,所以,秋风歌这水准的有几首就够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萧强又搞出五首来,只需改点词和人物就能拿来用,感觉应该够了,剩下就是一般诗了。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