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复模拟
这年头规培生和住院医没人权是出了名的。
甭说是滕州中心医院这么个三甲医院,就是普通的三乙医院也是一样。本来么,规陪制度的提倡是为了解决医疗人才用人难的问题。
现在的稀缺职业医生护士要往前排到前十。
规培生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才让刚毕业的医科学生们到医院里提前熟悉临床,规培,规培,规范化培养,但说到底,规培生到底是学生,实习医生说的好听,但在医院里就是个打杂的。
补病例,抬病人,写医嘱。
但凡能和杂活沾点边儿的都是规培生份内的事儿,再不就是拉钩子拉的手抽筋。想要碰上个正儿八经的手术,难于登天,偶尔碰上个缝皮的活那就赶上了过大年。
唐大牛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规培生,住院医都上,一是为了解决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为了让这些规培积累一些经验。毕竟,你也不能指望着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边扶着老腰一边帮人缝皮,那不现实。
一群人跃跃欲试,个个都摩拳擦掌。
很快,规培生和住院医被分成了两两一组搭班,而那些主治则单人一组,至于有副高往上头衔的早就换上了手术服去走杀菌流程了。
这么安排的原因很简单。
简单的轻伤,规培生和住院医能处理处理,棘手点的交给主治,而那些下了病危通知书的直接往手术室推,一帮老专家教授就在那等着,什么也不耽误。
陈平安和陆桥两人一组。
急诊科平日本来人就多,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挂急诊,也不想想平时的感冒发烧其实进社区医院打打点滴也就行了。
陈平安和陆桥两人从小一块长大,默契十足。
写病历,下医嘱,难得碰上能亲自上手的时候陈平安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就算是上了个大班他现在也精神头十足。
不过说到底,分配给陈平安和陆桥两个规培生的病人说实话谈不上多棘手。
有些创口简单的很。
消毒,缝皮,上纱布,一气呵成。
“平安,成天帮人拉钩子,今儿个好不容易赶上过年,这俩小时缝的皮比咱们来三个月缝的都多。看来老刘没给咱穿小鞋的意思。”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说咱们今儿个能不能捞到个大活儿?”
陆桥熟练的帮患者包上纱布,顺手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他也不不看对方那个一米八几的大汉脸都绿了。
缝了不少皮,陆桥已经开始不满足于现状,开始琢磨着幻想有什么大活儿砸在他脸上,好让他一显身手了。但其实话说回来,陆桥也就是想想。
真有那些棘手的值班护士连看他俩一眼都不会,直接找主治或者直接送手术室了。
“没学会走就想跑,皮先缝好了再说,你没看刚那人脸都绿了么?保不准回头就去医务处投诉你,而且我说,真有个大活儿找你,你应付得来吗?”
缝皮已经算是过年,两人三个多月的规培都碰不上几回,真要有个什么棘手的病人上门,那感情好,还是得巴巴的送走,去找主治。
“呸,什么审美,哥的医术你不懂。”
陆桥嘟囔了一句,准备接诊下一个病人。
“陈医生,陆医生,你快来看看,快看看。有个断指的患者,你们能应付的来不?”值班护士连忙走了过来。
断指?
陈平安嘴角抽搐了一下,瞪了陆桥一眼,仿佛在说瞅你那张乌鸦嘴。
“真是断指?别不是开放性骨折给看错了。”
陈平安连忙跟了出去,赶紧问道。
断指再植和开放性骨折不是一个概念,只要稍稍连着点肉和血管神经就叫开放性骨折,两个手术也不是一个难度。
陈平安估摸着开放性骨折自己兴许还能应付一下。
至于断指再移植那可是大手术,放在整个骨科里头除了刘副高和主任之外,就一个人能做,恰巧去了市里头进修,就连值班的主治医都不行。
“不是开放性骨折,完全断开了,人家家属捧着手指头来的,这我不能看错。”
值班护士嘟着嘴道。
得,那是断指无疑了。
“那还等什么,直接送手术室啊,刘老师和唐老师几个大主任都在里头,这种断指再移植别说我们两个规培,也就王老师能应付一两手,找我们不是闹么。”
王老师是在急诊科值班的主治医,也是骨科的。
“谁和你们闹了,能找主任我还带过来干啥?现在别说是主任,就算是王主治都忙的抓脑门。几个主任在手术室里都在大手术,最快的也得四个小时才能下台。”
“本来想着转送南医大的,可咱滕州的路况你不是不知道,就算过去也得三四个小时车程,那样还不如等主任们下台呢。”
值班护士翻了个白眼。
闻声,陈平安也是皱了皱眉头。
南医大的骨科也是骨干业务,这类断指再移植也有多次的成功先例。不过南医大和中心医院距离太远,再加上正是下班的点,就算是急救车送过去那也得歇菜。
断指再移植讲求个保存度,保存完好的手指血肉和神经还没坏死,预后也会好。
这要是三个小时之后才送去南医大,那黄花菜都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