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生

字:
关灯 护眼
醉书生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763章先灭国者竟是它

第763章先灭国者竟是它(第1页)

    赵括是真的没有想到,剩下的齐、楚、秦三国,最先倒在他手中的,既不是被自己视为唯一对手还有着数十万兵力的秦国,也不是仅剩一郡之地,不堪一击的齐国,而是还有着广袤领土和兵源的楚国。

    没办法,在悄然间,楚王调集了足足二十五万大军,试图跟赵国决一死战。

    只是,楚王这边还没有出发呢,其行军计划便已经摆到了赵括的案前。

    面对楚王的自取灭亡,赵括的答复只有一句话:“应战。”

    于是,李牧带着赵韦和周骐,领兵二十万来到了楚王预设的战场,跟楚王来上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

    不是赵括不舍得给李牧更多的兵力,实在是李牧只想要那么多,甚至一开始的“喊价”中,李牧只要十万大军。

    十万对二十五万,这着实有些离谱了。

    更离谱的是,听到李牧这个“喊价”的众将,包括老将田单、乐毅以及新将周骐、孙崮等人在内,都觉得很合理!

    见状,赵括就差骂粗话了。

    人家王翦足足要了六十万大军才拿下的楚国啊喂,你现在跟我说十万大军就能搞定?

    人家李信和蒙恬可是带着二十万大军都没能拿下楚国,甚至还被连斩了七都尉,堪称大败啊!

    不过,要说骄兵必败,其他人或许会,可李牧也真的会骄兵吗?

    还有田单、乐毅,这样的老将,也真的会产生误判吗?

    不由得,赵括也是反思了起来。

    说起来,李信之败就很蹊跷。

    不仅是战斗过程十分蹊跷,对于主要将领的处置结果更是蹊跷。

    先说这战斗过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内容是: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翻译过来,就是李信和蒙恬各领大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楚国(荆)。

    一开始,都很顺利,攻平与、攻寝,都“大破”,显然是斩获颇丰,才能冠之以“大”字;

    紧接着也没问题,破了鄢郢之后,两军合兵一处。

    可紧接着就不对了,大军已经到了城父了,下一步不就是寿春了吗,怎么就被“随之”了?

    啥叫“随之”?

    尾随之意也。

    啥叫尾随?

    很明显不是楚军尾随秦军进攻寿春,而是寿春的楚军尾随秦军。

    换言之,秦军在城父之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

    为啥撤退?眼看胜利就在眼前,怎么就撤退了?

    秦王肯定没下令,否则史书里不会只字不提。这样的春秋笔法写来的撤退,显然是并不光明的撤退。

    结合后世的猜测,极有可能大军是孤军深入被断了粮道才被迫撤退的。

    可明明楚军已经被“大破之”了,而且还要防御寿春,还有能力将秦军的粮道断绝吗?

    而且,李信和蒙恬即便对上老将王翦稍有不如,但也算是一时的名将了,怎么会如此轻易被“大破之”过的楚军给断了粮道?

    这也就算了。

    偶尔的失误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离谱的是,秦王对败军之将李信的处理,历史上居然只字未提。

    而从之后其灭韩、灭齐的任命来看,这一惨战,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秦国朝堂和军队中的地位。

    要知道,秦国以法治天下,即便是秦王也无法公然包庇有罪之人。

    更别说最重视法的军队中了,即便是有秦王的包庇,战败的李信也很难继续在军中立足,更别说继续率军行灭国之事了。

    除非,这次的战败,其原因不在李信。

    再结合恰逢灭楚之时昌平君的谋反,一条合理的猜测便形成:李信和蒙恬的大军已经迫近寿春,准备一举拿下楚国了,而在郢陈的昌平君却是忽然起兵反秦,攻占郢陈,切断了李信和蒙恬军的后路。

    粮路被断,李信和蒙恬的大军也只能撤走了。

    最可能的结果是,李信以主将的名义让蒙恬先走,然后自己率军阻击寿春出击的楚军,这才被楚军连斩了七名都尉。

    即便腹背受敌,李信却也依旧带着大军回到了秦国,而且还保存了蒙恬所部的力量。

    这样一来,战败本就不是李信的责任,身为主将,李信还主动承担殿后的责任,这样的主将爱那个,谁还能苛责什么。

    秦王对李信依旧信任有加,李信依旧能在军中颇有威信,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些都是一家之言。

    不过,从李信蒙恬军能够以二十万大军打到城父威胁寿春来看,至少二十万大军是足够灭掉楚国的。

    至于王翦所言,必须六十万才能拿下楚国。

    赵括大胆地猜测,老爷子这么办也是怕了,毕竟历史上长平之战后,白起是有机会将赵国一举消灭的,可是却被秦王给叫停了。

    甚至后来白起不认为有机会灭赵之时,又被秦王催促着去灭赵,最终不得不愿徒耗兵力粮草的他,却是被秦王给赐死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了避免被朝堂拿捏,王翦直接要了全国的兵力。

    只要全国的兵力掌握在王翦的手中,朝廷再想安排些什么不合理的事情,也得掂量掂量他的份量。

    要知道,此时的王翦可是真的想反就能反。

    哪怕王翦只是露出一丝丝的不满,秦王立即就会想方设法让老将军满意起来,而这其中的方法自然也包括借某些人的人头一用。

    也就是说,王翦所报的六十万大军,实际上不是用来对付楚军,更可能是为了用来自保的。

    因此,对于攻楚真正所需的兵力,应该还是在李信所言的二十万上下。

    有了这个判断之后,赵括也是反复劝说,也终于将这二十万大军塞到了李牧的手中。

    当然,为了加强李牧的力量,收拢了秦军重骑铠甲,经过扩建的五千重骑兵也跟随着赵韦来到了李牧的麾下。

    毕竟,从情报上来看,楚王可是将决战的战场放在了寿春附近的平原之上。

    平原之上,还有什么力量能够跟重骑兵抗衡吗?

    于是,在赵括的坚持下,李牧也是带着足足二十万大军和五千重骑兵来到了楚王既定的战场之上。

    不过,赵国的重骑兵虽然无敌天下,但真正见识过他的厉害的,也就秦军而已,秦国显然并不会将这样的情报跟楚国进行通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最强小村医 穿越之无良女医 名门婚爱,高冷老公太任性 亿万星辰不及你/大神引入怀:101个深吻+番外 至清+番外 星际生存指南 男主今天买到限量款了吗 荒野生存大师 NBA:收购03太阳,拆五巨头 四合院,怒怼秦淮茹,我截胡娄晓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