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乡亲们的挽留, 刘邦硬是在沛县呆了半个月才在百姓依依不舍中离去。
出城那日,全县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皆出来送行,御驾一出,全县皆空。声势浩大的送行, 令人震惊,也让刘盈等随行人员百感交集。
老百姓果然是最最淳朴的。
送到沛县西境时, 刘邦感念父老厚情, 命人在西境暂设行幄, 与众人同饮,谁知这一饮又过去了三日。
刘如意感慨万分, 他这一辈子连着上辈子也没见过这般感恩好客的百姓。
而这期间, 刘邦之所以这般龙心大悦,除了风光回乡带来的自豪, 还与收到两大喜报有关:其一,就是造反的英布被长沙王吴臣抓住并杀掉, 并派人送来了英布的首级, 刘邦验明了真伪,颁诏褒功,交与来使带回;其二, 是由守在代国的周勃发来的,乃是逃窜的陈豨被刺死,现已悉平代郡及雁门,云中等地,候诏定夺云云。两大捷报说明他刘氏创建的大汉江山更加坚不可推。
高兴之余, 刘邦大方也拿出来与刘盈与刘如意共享,甚至就此事给两人上了上政治课以及上位者的平衡之术。
听得刘邦一席话,刘如意不得不承认,刘邦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他将其“无赖之术”运用得行云流水,不论是在楚汉之争,还是在大业铸成,击败项羽,巧借吕雉之手杀尽功臣勋将,他都是最大的赢家,可惜,这样一个人却没有保护住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和儿子,不得不是件可爱而又讽刺的事。
刘盈虽不受刘邦喜爱,但对刘邦却是满满的崇敬和爱戴,或许他也有怨,也有恨,可在孝道面前,这些怨,这些恨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若不是他这般愚孝,他又怎么听吕雉之话娶了自己姐姐的女儿张嫣?
刘邦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和喜爱,任谁都可以看出是不同的,这大概就是当你喜欢一个人时怎么看都喜欢,当你不喜欢他时,他再好你也看他不顺眼。
刘如意不是不需要刘邦的疼爱,但这种疼爱得有个度。刘邦明明知道吕雉的为人,吕雉的凶残,可他仍然给母亲戚夫人不切实际的希望,甚至纵容戚夫人的这种奢望和幻想。
刘如意不明白刘邦到底是怎么想的,若说他不爱戚夫人,他已经将戚夫人宠到了天下,甚至为了她,要废太子;可若说爱,为什么不在死前为她安排好退路?
刘如意从历史和切身的利益来说,他是怨恨刘邦的。因为刘邦自私的爱才将他与母亲戚夫人陷入绝境,若不是他思虑不周,戚夫人和他又怎么死得那般凄惨!若不是他倒霉地穿到这具身体里,又怎会活得这般辛苦?耗费毕生的精力只为能活下去。
为了让母亲主动放弃那不切实际的梦(在刘邦面前说那就是找死,你想啊,刘邦正千心万苦地给你寻找机会或者说是创造给你当太子的机会,你却说他别没事找事,他不废了你呢?)
所以他只能一有机会就在母亲的面前提起和母亲在赵国时的快乐日子,让母亲自己感受那份没有人压制,没有各种阴谋算计的舒畅,只要埋下一颗种子,他相信,种子总会发芽的。
戚夫人果然勾起对那段日子的追忆,但也告诉刘如意,在刘邦受伤最需要人关怀时,她是不会离开刘邦的,当然她也不会放弃。她也需要刘邦给自己一个保证和承诺。
这一行,因为刘盈的意外到来,刘如意没有什么收获,虽然寻找查访韩信的事很小心,但因为刘盈时刻在身边,甚至常常留宿常谈,为了以防万一,刘如意只好暂时放弃在淮南国查访韩信的下落。
终于踏上回程之路时,刘盈还犹种恍若梦中的感觉。
“真的走了?”看着车窗外倒行的柳树,刘盈长吁一口气,说道。这段日子可以说是他感到最幸福开心的,父亲的伟大,百姓的热情,弟弟的乖巧,将他的心填得满满的。
“是啊,”刘如意附合道“这里的风景真好,百姓也好,真想一直住在这里。”
“哦?”刘盈诧异地挑了下眉“如意喜欢田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