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满怀信心地等着刘如意为母反叛, 不想等到得是刘如意向皇帝刘盈上请的关于遵先皇圣旨请母来赵国的上请书。
接到上书后,吕雉难掩震惊,恼羞成怒地将上请书甩在了桌子上,弄得一帮知情的大臣面面相歔。
上请书刘盈已看过了, 面对吕雉的愤怒,刘盈多少有些诧异和惊愕, 虽然知道母亲一直仇恨戚夫人, 可先皇的遗旨也不能不遵呀, 何况当日还有众臣见证。在刘盈看来,戚夫人已经是个失败者, 去赵国还能平息母亲的怨恨, 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母亲怀疑戚夫人陷害先皇,被其打入了冷宫, 必竟没有证据证明,如今赵王上书恳请, 而戚夫人又有圣旨在手, 做个顺水人情是在好不过的,即可满意如意又彰显母亲的宽厚,如此的好事母亲为何会生如此大的气呢?
先皇有命, 不遵也是不孝,况且还有几位大臣知道,而他也不可能因这样的小事真的废了母亲的太后之位,一时间,刘盈作难了。
大臣们虽不言, 但看表情也是要遵先皇圣旨的。
吕雉见状不得不平息自己的怒火,认真地审视这件事,是她小看了那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刘如意果然留不得,虽说这首上书是周昌代写的,可难保不是那个小兔仔子挑唆的,留着这么个隐患始终是个心腹大患,让人寝食难安。
“既有圣命,就让赵王亲自来接戚夫人去赵国吧。”吕雉冷冷勾了一抹冷笑,一言定型。
刘盈是巴不得刘如意来京城,一听这话,自然点头。众臣本就不关心戚夫人的去留,太后发了话他们自然也没有二话,于是,召赵王刘如意进京的使者很快来到了赵国。
使者拿着诏书,一路来到赵国,看到赵国的繁荣惊叹不已,不得不承认这赵王刘如意确实是个治国人才。
明媚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叶轻柔地洒在屋内,整个屋里祥和温暖,戚军像一尊雕像般屹立在书桌旁,书桌的前后坐在一老一少两个人,老得一脸慈祥严谨,少得谦虚认真,正是周昌在教赵王刘如意研读《论语》。
使者见礼宣读了吕雉的诏书,周昌不动声色地接了旨,心里却涌上来一股怒气,有关戚夫人的遭遇流言,他多少也听到了一些,对吕雉如此行事颇为有意见,可如今京城是吕雉的天下,他即便有心讨个说法,可路途遥远,鞭长莫及。而且这事他不想让刘如意知道,担心刘如意若知道了,难保会做出什么冲动的事,反让吕雉拿了把柄就不好了。
周昌客气地将使者请到上座,态度不亢不卑“烦劳回去向太后禀报,就说臣已年老,赵王年幼,都不便远行,而且这里事务繁忙不能脱身,戚夫人即有先皇遗诏,太后定然不会有负先皇遗旨,若此行戚夫人与使臣大人同来岂不两全?!”
使者吃惊周昌竟敢违抗太后旨意的同时,也倍感尴尬,只好干笑两声,一抬眉刚好对上赵王水灵灵地双眸满含疑惑和期待地望着自己,心里不知为何竟心虚惊惶起来,那双眼明明让人怜惜心疼,可他偏偏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个……”使者艰难地吞咽了下“我,我可怎么给太后回话呀!”
周昌笑,站起身“照实说。先帝临走臣不能相送,时常感到不安,如今,臣唯有尽心辅佐赵王,方不负先帝之所托啊!”
使者见周昌态度强硬,断不会放赵王随他同去京城,心中焦急可也不敢得罪了周昌,周昌虽为赵相,却是先帝重臣,又因在殿前力阻先帝换太子,就连吕太后也要给他三分薄面。可完不成太后吩咐的任务,他回去也难以交差。
周昌那里走不通,不如试试年幼的赵王?
刘如意学完必修的功课,又批示了一些公文,才算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吃过午饭,正打算小睡一会儿,就听到外面来报,京城来的使者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