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生

字:
关灯 护眼
醉书生 > 锦衣柱国 > 第十九章 帝王智慧

第十九章 帝王智慧(第2页)


    文武百官震惊愤怒之时,王振迅疾的铁血手腕也给了他们心头蒙上了浓浓的一层阴影。

    司礼监多了这么一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掌印太监,手段还如此犀利果断,大明文官们的寒冬要来了……

    朝堂上最硬气的不是内阁,不是各部官员,而是监察御史。

    王振手段越残酷,监察御史们便越不服气。于是,雪片般的参劾奏疏纷纷飞向内阁,奏疏众口一词参劾王振倒行逆施,恃权而骄求天子严厉处置。

    内阁几位大学士聚头商议了一番,决定绕过司礼监,直接将奏疏呈送天子阶前。

    然后,奇怪的事发生了。

    奏疏到了天子的案头,众臣等了数日却不见处理结果,天子的态度是留中不发。

    这下百官又懵了。

    为什么留中不发?凭什么留中不发?王振在朝堂上残害忠良难道天子没瞧见么?为何天子如此袒护王振?

    群情激愤的同时,有些聪明人咂摸咂摸嘴,忽然咂摸出味儿来了。

    天子为何留中不发?为何对王振残害忠良的行径视而不见?根源在于大明的制度!

    众所周知,内阁大学士是永乐年间设立的,当时永乐皇帝设立内阁的初衷是辅佐天子处理朝政,那时的内阁大学士其实是没什么权力的,大权仍集中于皇帝一人,内阁大学士的职权相当于首长秘书,传递一下文书,联络一下六部官员,连参政议政的权力都没有。

    结果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大明的朝政越来越繁重,越来越复杂,皇帝一人实在无力处理,于是从仁宗开始,渐渐给内阁大学士们赋予了些许权力,允许他们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原本应该一个人处理的朝政,现在变成了四五个人处理,皇帝终于轻松了许多。

    这样的制度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然后,新的问题出来了,皇帝赋予臣子的权力不知不觉越来越多,于是造成了臣权过重,有时候甚至还制约了君权。

    这可是个大问题,对皇帝来说,君权是最的,怎能容许臣权制约自己?朕以后喝豆浆还能不能喝一杯倒一杯了?

    最早察觉臣权过重的是上一代天子,宣宗皇帝。宣宗皇帝是个英明的君主,当然,再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容许别人制约自己的权力,然而那时臣权已然势成,难以剪除,天子偶尔想独断专行一次,结果就是被满朝文官怼得七荤八素,除了妥协似乎别无办法。

    庆幸的是,宣宗皇帝终究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他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鼓励宦官识字,于是在宫中设立了一个“内书堂”,里面读书的全都是年轻的小宦官,教课的老师都是翰林学士。

    宫中识字的宦官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宣宗后期,“司礼监”终于应运而生。里面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都是内书堂出来的人,除了比文官们少了某个器官外,与寻常的读书人没什么不同。但是这群太监被皇帝任命为司礼监的掌印和秉笔之后,臣权终于猛然遭到了遏制。

    臣权制约君权,那么,君权再设宦权,由宦权制约臣权,三权互为制约,互为平衡。

    这,就是帝王的智慧。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第一讼 最强特战兵王 怒海风云 快穿反派:黑化男神,强势宠 [综名著]富豪黛菲娜 重生1998 全世界我只喜欢你 花式宠妻:霸道总裁强势宠 天灾囤货:我带大鹅末世吃香喝辣 修我戈矛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