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事情很多,包括死者家属的抚恤、伤者的医治、朝廷报功、俘虏的安排处置、战利点的分配、论功行赏、军队的补充和整编……
忙忙碌碌的,一晃又是二十多天过去了。
是该下种的时候了。
这天一大早,王邻便爬起来,带着貂蝉在后院的花坛里折腾个没完没了,别想多了,是在种玉米。
此时已到农历二月底,换成后世的公历,应该是四月上旬了,正是到了种玉米的季节。
出身农村的王邻,对种花不在行,对种玉米却是熟悉得很。
先是用锄头将土壤翻了一遍,将大的土块砸得碎碎的,然后用锄头每隔两尺打个浅浅的土窠,小心地摆上两粒玉米种子,这两粒得分开点摆,不能挤在一起,怕浪费了种子。再在种子上撒上一把草木灰,草木灰上再覆上一层薄薄的细细的干草叶子。
种了四十多个土窠之后,玉米种子已经用去了大约三分之一。
王邻停下来,又找来几个水缸大的花盆,将里面装满肥沃的泥土,再种上玉米,然后用白色丝绸做地膜,搞的是育苗种植法。
这是不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玉米种子太宝贵了,不容有任何闪失!
除此之外,因为对这个年代的农时并不是很确定,所以,王邻还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种子,以备万一第一次试种失败,还可以有第二次机会。
在所有的播种工序完成之后,王邻又叫来亲兵,将这两个花坛扎上篱笆围起来,然后,再调十名健妇待卫专门二十四小时守护。xしēωēй.coΜ
并且,在篱笆上挂一牌子,上书……“擅入者死!”
……
……
忙完这些之后,已是日上三竿。
贾诩和程昱联袂而来,说有要事相商。
王邻放下锄头,在丫环打来的水中随意地洗了洗手,便开口问道:“两位想问的,莫非是关于何时出兵草原之事?”
“正是。”两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答完之后,又彼此相互看了一眼,那眼神,分明是有些互不服气。
娘的,这不是曾经的……“攻守同盟”的劳改犯吗?怎么好像有些不太对劲似的?
王邻正在纳闷,贾诩开口了:“主公,现在鲜卑新败,魁头被杀,群龙无首,正该乘胜进兵,扫荡草原。此天赐良机,岂能错过?”
“主公,万万不可!”
没等王邻出声,程昱已经抢先说话了:“我军新来雁门,立足未稳,不宜仓促用兵:
其一,此次虽胜,郡兵伤亡亦达四千多人,军队需要休养。新得战马组建骑兵,亦需要时间训练。
其二,农时已至,现在出兵必会影响军屯农耕,所以出兵宁缓。
其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主公已然大胜,鲜卑单于的人头送到雒阳,便是大功一件。过犹不及,反惹朝廷忌惮。此时正该藏拙,岂可再强出头?”
“主公,请听贾某一言。”
贾诩也不待王邻开口,抢着说道:“程别驾所说,虽有道理,但是,若让胡人整合完毕,选出新任单于,吾等又将面临大敌。何不乘机痛打落水之犬,一战竞功,扬我雁门之威,使其今后不敢再来犯边!”
话音刚落,程昱又要说话。王邻赶忙阻止道:“两位先生且慢。”
待贾诩和程昱安静下来之后,王邻才开口说道:“两位先生所说,皆有道理。贾先生侧重的是军事,程先生侧重的则是内政以及朝堂影响。不过,你们可知道草原的具体情况,包括各大势力分布、相互之间矛盾、接下来谁可能担任单于、单于能否服众?”
两人闻言,尽皆不语。
对于王邻所说的这些问题,现在确实无人知晓。不要说雁门的官吏,就连朝廷,甚至是草原上的部落首领,也未必拎得清。
过了半晌,贾诩才叹了口气,颇是无奈地说道:“时日尚短,咱们的细作组织“玄天阁”尚未组建完好,莫说是对草原,便是对这阴馆城,都还缺乏有效的监控。所以,主公所问的这几个问题,贾某确实缺乏了解。”
顿了一下,贾诩又坚持道:“不过,无论如何,魁头之死,草原群龙无首都是事实,所以,这终归是一个不容错失的良机。”
王邻点了点头。
贾诩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是……贾诩并不知道接下来草原的变化。
如果王邻不是穿越者,王邻也会做出和贾诩一样的判断。
程昱也说得没错,如果王邻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再过几年就会有董卓之乱,王邻也可能会听从程昱的建议,选择更加低调的韬光养晦。
但王邻刚好便是穿越者,王邻知道雒阳很快就会大乱。
既然天下过不了几年就会大乱,那么,对于朝廷就没有必要顾忌太多了。
与此同时,王邻也知道草原的各大势力的的发展方向。
有钱难买早知道!
咱不是诸葛亮,但身为穿越者,做个事后诸葛亮总是可以的。
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
既然知道了事情的发展方向,那就可以从容安排布置了。
……
仔细地想了想,王邻对两人道:“天下乱局已生,雁门与朝廷之间,名为依附,实为短期合作。倒是没有必要太过在意。不过……”
“不过如何?”
贾诩与程昱同时问道。
“不过,现在也不是出兵草原的最佳时刻。”王邻道:“此时出兵草原,草原各部必会团结御敌,虽是群龙无首,但也必有一场恶战。若是能够稍缓一下,则鲜卑部落必会各自为战,于我军大为有利。”
“主公是说……鲜卑会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