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生意?
对我大唐百利而无一害?
杜如晦房玄龄皆吃了一惊。
好大的口气。
李安之笑道:“不知两位大人对雕版印刷术有何看法?”
房玄龄摇摇头道:“华而不实。”
杜如晦亦是摇头,说道:”造价太高,实用性又太差。“
彼时,唐朝书籍多以手抄为主,手抄速度极慢,往往一本书就要花费好几日的时间。
而雕版印刷术刚刚出现,刻字费时费力,一旦出现错别字就要推翻重做,所以并未普及。
这也是为何唐朝书籍手抄本为主的原因。
李安之笑了笑,如他所料。
“敢问杜大人,房大人,若小子这里有一法子,既省时省力,造价又不那么昂贵。”
“最关键是,它不需要制作固定雕版,不拘泥于某一本书,想印什么书就印什么书。”
“二位觉得这法子是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呢?”
”对大唐是不是一件幸事?“
杜如晦呼吸急促起来,他沉声道:“小李公子,你可知道你说的什么?”
房玄龄沉默下来,心脏扑通扑通乱跳。
空气有些凝固。
若这是真的,书籍的成本将会大肆下降。
只要朝廷控制这个技术,那么就等于陛下轻而易举的把寒门仕子的命脉握在手中。
陛下现在最头疼什么?
没有自己的人才。
虽然已开始推行科举制,但想以此招揽人才,这又谈何容易啊?
书籍价格昂贵,寒门子弟读不起书,到头来参加科举的还是那些世家子弟。
一旦书籍的成本下降,寒门子弟读得起书,这就意味着七宗五姓操控读书人仕途的局面被打破。
这对于大唐,对于陛下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李安之郑重道:“小子知晓此事的重要,怎么敢拿此事说笑。”
房玄龄双眼发光,直勾勾地看着李安之说道:“小李公子快请讲!”
李安之说道:“在此之前,我想要大人答应我一件事。”
杜如晦二人齐齐点头,“但说无妨。”
李安之深呼吸口气说道:“既然是生意,那我需要钱。”
杜如晦:“······”
房玄龄:“······”
房瑶漪噗嗤一笑,这小李公子还真是掉进钱眼里了。
看着几人神态各异。
李安之尴尬地挠了挠头解释道:“没办法呀,我刚租了新门市。”
“结果渡酒肆被烧了,没办法,这让我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啊。”
杜如晦满头黑线,心里却偷偷松了口气,他还真怕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只是要钱的话那就好说了。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事儿。
当即挥挥手说道:“没问题,朝廷最不缺银子了。”
李安之瞥了他一眼,暗暗腹诽:敢情前阵子急的没钱买粮的不是朝廷一样。
房玄龄此刻心急如焚,催促道:“小李公子,你就别卖关子了,这技艺到底是什么?”
李安之不急不慌地说道:“那我就不卖关子了。”
“大人,您也知道现在的雕版多用木材制作,木材用久了极易损耗,拓印出来的字迹也变得模糊。”
“但若是把木材以胶泥代替,是不是就降低了损耗?”
杜如晦与房玄龄眼前一亮,纷纷点头称是。
李安之笑了笑接着说道:“用胶泥制作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然后用火烧硬,”
“而后将这些胶泥活字按分类放进格子中,若是有需要使用时,便将胶泥活字挑出排列。”
随着李安之的话,杜如晦只觉得口干舌燥,嘴唇不住的颤抖。
这法子实在是惊为天人。
原理说起来并不算难,可难就难在是怎么想起这个法子的。
房玄龄和杜如晦嘴唇颤抖的越来越厉害,但眼睛却越来越明亮,死死的盯着李安之。
“你这技艺···叫什么?”
李安之憨厚一笑,说道:“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
杜如晦手中酒杯应声落地,摔个粉碎。WwW.ΧLwEй.coΜ
难怪小李公子说他能让潞国公的事传遍长安,难怪他想要控制舆论来逼迫陛下。
时至今日,杜如晦不得不以重新看待李安之。
这个瘦弱的商贾少年体内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他丝毫不会怀疑下一刻,这小子还能说出更让他意想不到的东西。
幸亏这小子是大唐嫡长子。
幸亏这小子心思不歪···
不然···
而房玄龄此刻仍在倒吸冷气。
一旦李安之成功造出那活字印刷的模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印刷出成千上万张写满潞国公事迹的纸张来。
到那时,若是将这纸张在长安四门抛散。
不敢想象。
难以想象。
最关键是手抄版有迹可循,根据字迹可以分辨一二。
但若是印刷出来的,那可真是···
李安之绝对有本事操控长安三百多万百姓的舆.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