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学问倒是有了灵感。”
鸿蒙驱了一牛车,游历诸国,在此番事件中有了想法。
这‘仁’的道理,确实有趣有用。
可惜,天下之人却少有能用之人,普通讲仁可以,却没办法用在不仁之人身上,还得需要‘力’来支持。
若世间人皆有‘仁’,有‘力’,或许便可自救之。
“我若创学说,该称之理家,以道理教人,让人以物理教妖魔,摆弄天地,虽置身不了彼岸,却能一步步建成彼岸。”
道家教人顺应天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让事物顺其发展,旁观引导。
儒家尊卑有序,维护社会稳定,再差的秩序也比混乱好。
法家、墨家、阴阳家,皆有用途和特定的思想,对芸芸众生有着导善之用,却无法彻底让他们摆脱饥寒。
唯有现代物理,以理化作万法,摆脱饥寒,教人有力,制服妖魔,不再话下。
“我这道理初出茅庐,却得让老子道友帮忙看看。”
鸿蒙兴致起来,牛车沿着诸侯国朝拜周天子的大道向前驾去。
路上有行人见起,有大学问教人,逐为起拉车,来到了守藏室,即古代图书馆。
老子不像孔子,没有身高九尺六的的‘仁’,外表与寻常老者无异,白眉白须,唯有一双眼眸十分明亮,仿佛有周天之道演化,天地自然为之发展。
鸿蒙见老子,曰:“吾有一学问,名理,可教世人自救之。”
“理,是天地万物之理,鸿蒙太初,便有道理演化,乃一元周天之道,凡人遵台阶而上,分化学、物理、生物、电磁,一步步深究,终有一日能掌握大乘奥义,媲美天仙神圣,人道立起。”
老子抚手道好,“道友之学说,大益于天下苍生,可却难免有些顾虑。”
“生灵间各有本性,或好斗,或相杀,难得清净,道友之理,成就文明,却无法教育文明,不使其争斗,尚有缺憾。”
鸿蒙哑然,老子不愧为大德,一言就道出‘理’的缺陷。
不过此问,却非无解。
“理分道理、物理,吾以物理降服妖魔,以道理引导社会,遵善之行,便可救之。”
理也可称为科学,自然便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区别,细分下来,万物皆可纳入理中,穷极理的尽头,世人自可渡过苦海。
唯独一点难办。
老子又道:“这世间有生灵,曰彼岸,凝聚道果雏形,凌驾时空之上,可操纵宙光,唤作天意,众生之理于天意,却是难办。”
实际上科学文明升维,想要以理研究出高维生命,传说大能都是极难极难,几乎无路可走,更别提面对彼岸者了。
鸿蒙传下理家学说,自是不凡,对抗传说,乃至造化,没有任何问题。
然则,彼岸如何处之?
第801章众生彼岸
“难办?那就别办了!”
鸿蒙冷哼一声。
能够抗衡彼岸者,只有彼岸。
众生想要自救,惟有踏足彼岸。
这便是人皇的想法,绕到最后,殊归同途了。
“踏足彼岸,非一日之功,道学导人向善,一步步来即可。”老子露出平淡的笑容。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此即为老子之学说,道家。
无为者,无所不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顺其自然,并非一味的顺从天地的想法,而是以引导、无为的手法,让事态顺利发展下去。
纵观三清,唯有道德立教为‘人’,表面上看去却最是清闲,不理人间事。
然而真正明白老子学说的本意,便能知晓一切,众生抵达彼岸非一日能成,需时机,需积累,需要自然而成的那一天。
在天地仙神并立,统御人间,天庭管束着一切的时候,提起让苍生解脱的方法,力量、积累差距太大,岂非痴人说梦。
‘好家伙,合着人皇是你教出来的。’
鸿蒙霎时间就想到了后世那谁谁,死得惨烈的初登彼岸者,人皇。
人皇、后土。
这两尊彼岸,乃是诸天万界中真正心怀大爱之存在,三清、佛门三圣,甚至连造人的娲皇,都远远不及这两位道德崇高。
每一个世界,神话存世都是孤立的。
是以此界的娲皇和他认识的长生界女娲,仙剑世界女娲不同,鸿蒙并不感觉丝毫意外,娲皇是彼岸,而那两位是先贤,不能一概而论。
让他没有想到的,反而是老子隐隐约透露的意思。
虽只是道德天尊的一缕真灵化身,却展现出不同于那位最古老者的态度。
应身、他我、分身、化身……此间种种,虽都为马甲,却大不相同。
而老子,甚至可以说是道德天尊的人性化身,人教之主,投资人皇,未尝没有可能。
可惜,最后人皇坐化。
老子也再未现人间。
原时空话是,人皇成就彼岸后,因与妖族仇恨太大,不愿妥协,最后失去道德、娲皇的支持,对峙妖圣逼其兵解化妖圣枪,自己则晚年有损,亦是同陨。
但鸿蒙却是觉得不太可信。
这传说听听就好了,历史那玩意就是彼岸者拿来糊弄人的。
妖圣兵解坐化也没死。
人皇却是真正只余遗脱,彻底陨落,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