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人,乃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教祖张陵之孙。
刘焉受朝廷旨意,领益州牧之责,经过数年经营,已将益州牢牢控制,
汉中太守苏固不服刘焉,欲起兵攻打刘焉。
刘焉得知后,于是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同领兵攻打汉中太守苏固。
二人领兵攻入汉中,张修斩杀苏固,张鲁得知,恐张修抢功,
于是命其弟张卫领兵,趁张修不备,将其斩之,
张修手下将士闻及此事,大惊,于是在副将张英率领下,欲通过汉中斜谷回成都,
张鲁得报,命手下大将杨任领兵,截断斜谷道,张英无奈,率军归降张鲁。
刘焉得报,大骂张鲁,欲起兵亲伐张鲁,
张鲁之母好养生,年近四十,风韵犹存,又兼挟鬼道。
为张鲁之事,亲往益州,面见益州牧刘焉说情,
刘焉好其母美色,于是便默认张鲁功勋。
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的关系,得到信任,又被刘焉封为汉中太守。
朝廷得知苏固被杀,便命使者前往益州质问此事,在刘焉授意下,
张鲁伏兵于半路,杀害朝廷使者,后因先帝驾崩,董卓把持朝堂,便不了了之。
张鲁自得汉中后,便在此地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
一日张鲁正在道场传道,功曹阎圃进来,小声言道:“主公,益州牧命人送来军令。”
张鲁疑惑:“刘焉军令?难道有大事发生?”
于是便随同阎圃,返回太守府。
“阎功曹,益州牧大人有何军令?”
阎圃于怀中拿出军令,递给张鲁。
“嘶……。”张鲁看完军令,倒吸一口凉气。
“主公,州牧大人有何军令?”
“刘州牧命吾起兵五万,攻打洛阳。”
阎圃惊愕:“攻打洛阳?主公不可,洛阳已被并州牧张文占据,
今张文拥兵五六十万,大将数十名,战将百员,
洛阳乃张文手下大将关羽镇守,关羽世之虎将,
又有华雄,徐晃等大将相助,今洛阳城最少有兵马十余万,
皆是精兵强将,又有虎牢关,泗水关之险,如何得破。”
“嗯,阎功曹所言极是,然州牧之令,不可不从。”张鲁说到此时,随即大喝道:
“来人,命张卫、杨松二人前来府中议事。”
半个时辰后,三人进入府中。
“拜见主公。”
张鲁虚扶一番:“免礼。”
谋士杨松问道:“主公,何事如此着急?”
“州牧大人命吾起兵五万,攻打洛阳。”
“不可。”杨松急忙阻止道。
“此话怎讲?”
“主公,洛阳之地已属驸马张文,若吾军攻打洛阳,便是与张文为敌,
汉中刚刚稳定不久,蜀中官吏对主公统领汉中,多有怨言,若主公出兵,
蜀中小人进言州牧大人,言主公不是,刘焉恐有想法,那时汉中之地并非主公所有,
如今张文势大,拥有冀、并两州,又有洛阳之地,精兵猛将极多,
若是此时与张文为敌得不偿失,还望主公思之慎之。”
此言令张鲁连连点头称是。
“嗯,杨从事所言有理。”
阎圃言道:“主公若不出兵,罪已刘州牧,恐为不妥,当有万全之策。”
“主公,松有一计,不知如何?”
张鲁大喜,问道:“杨从事何计?”
“主公,今汉中之地,上庸、房陵二县还未拿下,不如趁此,出兵拿下上庸、房陵二县。
待拿下上庸、房陵二县后,主公以二县之地民心,军心不稳为由,暂时拖延,静观其变。”
“好!”张鲁大喜,连连点头:“杨从事此计甚妙,可行。”
“来人,命杨昂、杨任、杨柏,昌奇,张英进府。”
府外校尉高声应道:“是。”
众将进府后,张鲁高声言道:“张卫,杨昂。”
“小弟张卫在,末将杨昂在。”
“命张卫为主将,杨昂为副将,领兵五万,诈称十万大军,
出兵洛阳,先取上庸、房陵二县后,整兵备战,等待吾军令。”
二人应道:“是。”
“昌奇。”
“在。”
“命汝率兵一万,紧守阳平关。”
昌奇大声应道:“是,主公。”
“杨任。”
“主公,”
“命汝率兵二万镇守沔阳、褒中、成固三地。”
“是,主公”杨任高声应道。
“杨柏。”
“杨柏在。”
“命汝领兵两万镇守安阳、西城、锡县三地。”
“是,主公。”
“张英。”
“主公。”
“命汝领军镇守南郑。”
“是,主公。”
张鲁起身高喝道:“众将听令,明日起兵。”
“是,主公。”
张卫,杨昂二人引兵五万,一路浩浩荡荡,大张旗鼓直奔上庸。
上庸县令,闻听张鲁兵马,受益州牧刘焉之军令前来,并未防备,率领县中大小官员出城迎接。
张卫趁县令不备,大声喝道:“上庸县令勾结张文,欲图背叛益州,
今奉州牧大人之命,擒拿县令,其他县中官员各尽其职,各安本份。”
“来人,将上庸县令拿下。”
“张将军冤枉啊!吾冤枉。”只见军士上前,一刀砍下,上庸县令人头落地。
其他县中官员战战兢兢,跪拜于地:“听候张将军调遣。”
张卫命杨昂领一万兵马,留下镇守上庸。
率领四万将士向房陵进发,以同样手段,拿下房陵。
数月后,张鲁得报,张卫,杨昂二将,拿下上庸、房陵二县。
于是张鲁命杨昂镇守二县,等待军令,张卫回南郑听调。
益州刘焉得知此事,大发雷霆,欲问罪于张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