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佶到达并州已经是隆冬了,她路上生病,耽误了一些行程。队伍到达晋阳,正是寒风凛冽大雪压城。
贺兰玉的丧葬事宜完毕,她便在晋阳住了下来,昭怀太子陵,位置在北山,陵上松柏常青。山上建了承安寺,寺中有僧人千名,常年为太子念经守灵。
元佶住在承安寺旁的僧院中。
元佶到达并州就在房中没出过门,在床上咳嗽发烧,她身体一直很健康,但这次的伤寒来势汹汹,严重的催垮了她的身体。久治不愈,元佶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伤寒不是普通的伤害,类似于温病,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传染病。这个时代很多人死于此病。
更要命是,元佶此时已经怀孕了。
她是三个月前发现自己怀孕的,她离开洛阳,更主要的是想把孩子生下来。她跟元襄已经没有可能了,可是她这辈子,总想有点指望。
她想端端,端端却是元襄的,元襄走哪里就带哪里,一步不离,压根不许任何人染指,甚至是她。元襄出兵河北的时候都把端端带了去,连问都不需要问她一声,元佶早不指望她能得到这个儿子了。
她想,元襄心里,大概是从来没有真正对她抱有希望的,他大概从来没有真正认为他们能在一起,所以他才会把这个儿子看的如此之重。
恐怕端端在他心里是比自己更重要的。
元佶想,这辈子,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半在为贺兰玉,一半在为元襄,现在她累了,想一个人离开那个洛阳城,为自己活一活。
她发现怀了孕,想了很久,最终做了这个决定。
可是万万没想到路上会染上重病。
她的肚子已经有点大了,然而日日躺在床上,发烧咳嗽不止,有个叫青儿的丫鬟伺候她汤水茶药。
她到达晋阳一个月,元襄的信又来了,道歉赔罪,又是可怜又是讨好,离了她不行,让她回洛阳去。元佶没有回信,只是让使者传话:“我此生不再回洛阳了,不过我不回洛阳去,你可以离开洛阳来找我。”
元襄写信回来斥责她,这回很是生气,责备道:“你是要怎么样?我费尽辛苦才得来的今天,你要让我放弃,就为了一个女人。什么都不要了,前程不要了,性命不要了,事业志向雄心统统不要了,还有我的属下我的将士,这辈子就追求一点儿女私情?咱们明明可以在一起,你只要再等我几年,我一定会娶你的,你为什么要为这几年的委屈跟我较劲?咱们还有一辈子可以在一起,我明明可以得到天下,也得到你,我为什么非要放弃,只能选一样?你也姓元,你难道不是元家的子孙,你为什么就不能支持我?”
他满纸愤怒,声声质问,元佶烧了信,没有回话。
她想,你有你的追求,我也有我的意志,我没有让你为了我放弃你的追求,你又何必来胁迫我服从你的意志?你要的太多,太贪心了。
你想要这河山万里,宝塔九重,我不会阻碍你的。你是好男儿志在天下,你是元家的骄傲,是整个元氏皇族的荣耀,可是我不能。我不能踩着太子殿下铺就的路,踩着太子殿下的遗骨还有自己对他的誓言,利用他给我的一切,戗害他的子孙,去成就自己的幸福。
她怎么能把贺兰玉的遗骨当做自己幸福的垫脚石?
元襄没有错,他是元家的男儿,他的先祖是开创一代江山的帝王,他理应追求他和他先辈一样的荣耀。
他半分也没有错的。
元佶想,这也不是自己的错。
她当初就不该受贺兰玉的恩惠,不该做他的奴仆,不该对他怀有真挚的感情。也许这样她就会心安理得。
可是如果没有贺兰玉,又怎么会有她,又怎么会有元襄的今天呢?所以也不是贺兰玉的错。
说到底,人各有志。
元襄有元襄的志,她有她的志。
人心不同而已。
元襄没有得到她的回信,心中很是郁闷。
然而郁闷也就是郁闷而已,他没那么多心思想这件事,朝廷的事情已经够他烦的了,他要想办法收拾那些不肯顺服他的大臣,还要跟贺兰瑾猜心思。
不过最近有件事让他很高兴,庾纯生病了,而且病的仿佛有点严重。得了伤寒,几乎不能理朝了,元骢跟崔林秀每日要亲到他府上同他商议朝政大事。
元襄暗中探听他的病情,心中期待他出点什么意外。
他是绝不会动庾纯的,不过要是他自己病死了可就不关他的事了,这样他就可以把元骢跟崔林秀扶起来。
庾纯一死,他就可以大范围的扶持自己的势力。
他也时常进宫,贺兰瑾对他很尊敬,当着朝臣,样子做的极好。不过他知道小皇帝只是在装。
要是他跟贺兰瑾能和平共处,元佶也不会离开他了。
他不好宴饮,声色之娱,也不好官员之中惯有的奢侈享乐,立身为人堪称严谨。一面是确实不感兴趣,一面也是为了在朝中还有在下属面前树立形象。
只有偶尔在夜里,将要入眠的时候,他会想元佶。
倒没有什么遗憾或者后悔,只是有些失落,
他觉得元佶一定会理解他的,他并不担心,元佶爱他,总是会陪在他身边。只是现在时间不合适。
他手中掌握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命运,关系的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他不可能为了她的意志就罔顾其他人,否则他也没有资格受到支持,被推上今天这个位置。
元佶病了足有两个多月,幸而最后也挺过来了,死了一回似的,咳嗽渐渐止了,也退了烧,她能出门走走了。
无聊的时候在贺兰玉的庙祀前坐一坐,呆上半日。
她时常会去想一些无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