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第2页)
论病(48~61难)
四十九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论俞穴(62~68难)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
论针法(69~81难)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
翻完了八十一难,苏澈翻到了最后一卷,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神农门第九任门主张仲景所著,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也被誉为神农门一代大贤,在神农门之威望仅次于神农。
神农门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其所著经典写进了神农百草经。
伤寒杂病论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伤寒杂病论还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
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
伤寒杂病论还分为三阳经三阴经,归纳成六个征候类型。
就当苏澈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看见了在神农本草经旁边还放着一个泛黄的古朴书籍。
苏澈出于好奇心,于是打开了这本泛黄的古朴书籍。
书名写着大大的四个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共分为两部,《灵柩》,《素问》。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又名内经,是和神农齐名的黄帝所著。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