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灵枢,四大学说(第2页)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
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
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
《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
《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
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
治则说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
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
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
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
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
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
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
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
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
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