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月出门的目标很明确,是京都鼎鼎有名的求贤馆。
这求贤馆开建于天启元年,天启皇帝登基之初,急需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虽能取材,但毕竟有沧海遗珠之时,不能尽揽。
于是,他便想着在帝都建立一处求贤馆,供各地贤士思想碰撞交流,然后设置专门的纳贤官,暗中观察,从中推荐能人。而皇帝自己则会不时地来聆听士子们的侃侃而谈,一旦发现有用之人,便会下特旨封官,让其为朝廷效力。还别说,皇帝通过这种方法,收罗了不少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兴盛,而不少科举落地门生,在此处也得到了重用,这里便成了读书人踏上官路的另一条途径。
林清月此去求贤馆可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刚到求贤馆,皇帝亲笔题写的“求贤”牌匾率先映入眼帘,那字苍劲有力,充满了踌躇满志,指点江山之意味。
踏进门坎,是求贤馆的前院,大约有七八百平,翠环绿绕,间隙载种着梅兰竹菊四种植物。院中空地较多,旨给学子闲谈用,此时院中各处早已有一些熟识的学子,三三两两聚集一起谈论时事。
和前院想连的是求贤馆的建筑主体——问道厅,问道厅的风格与当今的格斗场有相似之处,正中为一高台,大约五十平,是提供给学子辩论之用,四周是坐席,方便其他士子倾听,以及上台论道。在二楼是一排厢房雅座,专为被纳贤官相中的士子准备,可让其畅所欲言而不受打扰,同时每个厢房还配备专人记录士子们的言谈,用于呈报皇上御览。能进雅间的人,都非泛泛之辈,随时都有当官的可能性,所以,想走仕途而又落第的人,没有一个不渴望进雅间的。
林清月本意是想探探这里的虚实,所以并不急着进入主殿,便在前院聆听书生的谈论。
这一路走来,林清月发现大家都在谈论一件事情,就在昨天,江南送来急报,今年洪水还没来袭,杨城的江堤便全面垮塌,淹没了大量农田,皇上为此震怒,责令彻查此事。而此处的士子也纷纷针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