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见过大人。”林清月假装不识皇帝身份,在徐乐圣的介绍下向中年人行了个拱手礼,然后有意识地问道,“不知大人今日是以纳贤官的身份,还是以知己的身份与我等相聚?”
“哦?木小友这问话有意思,我想知道以纳贤官身份何论,以知己身份又何论?”君凌天淡淡一笑,露出了好奇的神情。
“若为纳贤官,则吾恐言语不当,引来灾祸,自然会局促、忐忑难以尽兴。若为知己,则无论罪功,心中所想所知尽出,谈笑风生,岂不快哉!”
君凌天听罢林清月的论断,本只是扬唇变成了哈哈大笑,“早从乐圣口中知木小友有趣,今日得见,果然如此,三朋四友相聚,何需拘谨,请木小友畅所欲言。”
林清月得此一言,心中顿时轻松了许多,天子金口一开,无异于赐了一道免罪书,那么即使自己后面言论何其激烈,也不至于获罪。
其实今日与皇帝的一见,是林清月策划许久的结果。自那日求贤馆事件后,林清月便开始以木清风的身份与徐乐圣书信来往。一方面是为了感谢他的仗义执言,另一方面则和他交流时政看法。
林清月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些思想托出,让徐乐圣倍感惊叹,在林清月刻意的引导下,徐乐圣将她的想法和天启王朝时政结合,竟衍生出不少深邃的政见。
徐乐圣与林清月之间互为“启发”,短短时间内就成形了一套儒家的“仁政”之说。徐乐圣将这一学说在求贤馆一宣扬,立即得到了纳贤官的重视,给他增了一间雅间,同时还将他的言论呈报给了皇帝。
当徐乐圣拥有入雅间之权后,林清月又结合从孙承志那里得到的消息,在皇帝最有可能去求贤馆的时段,让徐乐圣抛出了另外一番“王天下”之言论,引得皇帝相见,并追溯到她这根源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