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面有个著名的效用,叫“近因效应”,意思就是说: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简单理解就是:我们认识某个人,只会记得最后一次和他见面的情况,然后将他的形象定格在脑海中。那些时间间隔长远的同学,或许是我们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十几年没有联系,早已是物是人非了,可能连性格和长相都变了。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会有一种颠覆以前美好记忆的感觉,说不定心中保存的那份美好也会统统破碎,真还不如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小学同学来我家找我,我也是很热情的招待他,他告诉我自己只读了小学,脑海里对我印象最好,所以一直想见我。但是我们见面后,互相交流时候,很尴尬,我说的什么他不懂,他说话也吞吞吐吐,堪称是尬聊。虽然我努力缓解这种尴尬,表现对他的好感他放松,但我还是看得出他内心的失望之情,因为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时间间隔长远的同学之间聚会,很容易希望越大,失望越多,因为人生会变化的!说不定当初你心中的女神,现在成了大妈;当初你心中正义的君子,现在成了圆滑世故的“小人”;当初你很要和的同桌,和你一句话也没有等等。这些物是人非的景象会让你对同学聚会很沮丧和后悔,与其结果如此,还不如开始不要参加。所以说,年底了,这种同学聚会——时间间隔长远的同学之间聚会,能不去就不要去!
★3、以互换人脉为主的同学聚会
今年夏天,我接到一个高中同学的邀请我回老家去参加高三班同学聚会,但是我当时很忙,一时间走不开,于是婉拒了。没想到这个高中同学对我说:“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因为你错过了一次互换人脉的好机会!”,而且这位同学还说自己怎么怎么无私地组织这场同学聚会,以便大家联络感情。本来我心中对不能参加这场聚会还有一丝遗憾,但听了这个同学的解释后,我感觉不后悔了!
在我的影响中,这个高中同学不爱学习、调皮捣蛋,毕业后也待在县城发展,突然想起搞高中同学聚会,无非是知道一下老同学们谁混得好,谁混得差,然后吸收一下人脉,和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连,这种聚会的出发点就不单纯,所以我又何必要参加这种聚会呢?
老祖宗总结社会现实时说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虽然这些话很扎心,但几千年过去了,依旧是真理。所以说,对于那些以互换人脉为主的同学聚会,不给自己找麻烦,还是不去为妙!
以上就是琢磨君根据生活实践总结而来的三种不要参加的同学聚会——人数众多的同学聚会、时间间隔长远的同学之间聚会、以互换人脉为主的同学聚会!
摘录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