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人做人做事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道与术。
历史上有两位圣人,用两部作品,将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
一位是至圣孔子,以一部《论语》说透了**人的做人之道。
一位是史圣司马迁,以一部《史记》道尽了**人的做事之术。
?
跟《论语》学做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换位思考,如果自已都不东西,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给对方增加烦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的基本要求,也是《论语》做人之道的基本原则。
常言道:“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用自己的认知去看待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
用自己的心胸去揣度一个人,人人都有不足。
将心比心,别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要多在别人的位置上看自己。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
眼里容得下别人的人,才能让人容得下你。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贡家境殷实,平时也乐善好施,被人称为君子,难免心生自满。
一次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横,您觉得怎样?”
孔子回答他说:“这样也算不错了,但还不如贫穷时依然乐道,富贵时依然好礼的人”。
子贡恍然:“《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这样吗?”
孔子满意地对子贡点点头。
《论语》之学,君子之道。
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要象加工玉器,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
儒家强调君子应当如美玉般温润精致:
外带恭顺,内具坚韧;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光华内敛,不彰不显。
真正的君子,需要不断地通过道德修养加以提升。
君子如玉,琢而成器,坚毅如铁,方得后世之鉴。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无私公正的心态看待问题,不会按自己的偏好预设成见,不迎合,不徇私。
因为君子明白,自己不一定永远正确,自己的偏好未必符合团队利益和长远发展。
小人则没有无私的品质和长远的眼光,只会在意谁对我有利,谁让自己开心,谁顺从自己,谁能与自己结党暗谋。
儒家主张“大公无私”、“德配天地”。
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人的境界和行为要像天一样覆盖万物而无一丝厚此薄彼;像地一样承载万物而无一丝亲疏之别;像日月照耀万物一样而无一丝分配不均。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以无私的境界和仁德的胸怀感化四方,承担伟大的责任和使命。
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的核心思想归结为一个字“仁”,孔子也要求他的**要德被苍生。
但是孔子所说的仁慈和善良都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如果你用恩惠去报答怨恨,那么又用什么去报答对你有恩德的人呢?
真正的善良不是有求必应,不是一股脑儿的帮忙,不是迁就,应该是睿智的,是适度的。
人心换人心,你真我也真,你假我转身。
同等对待有恩和有仇的人,根本就没有是非公义可言。
?
跟《史记》学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