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说的远远不止“成学立业辛苦艰涩”和“集大成”这么简单,奈何这篇报告还有个字数限制。
第一次看到“人生三境”这段话的时候,在我脑海里第一时间出现的不是对这六句词的感悟,在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么一句话。
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学者和导师研究过同样不计其数的成功者,希望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以遗后世,顺带着自己百年流芳。
不少人皓首穷经,最后颤抖着双手总结出四个字:治学修身。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王国维先生一定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我就接着往下写。
“第二部分,即‘咏物说’,散见于《词话》中对各咏物诗词的点评和批判,多以古代诸词家之名篇为例。
‘咏物说’中最为深刻的一篇见于‘篇三十七’和‘篇三十八’,即苏轼《水龙吟》和史达祖《双双燕》。王国维认为,历代咏物之词以苏轼的《水龙吟》为最工,史达祖的《双双燕》次之。同时,王国维还不忘批判一番姜夔的《暗香》和《疏影》徒有格调而无意境。
最后,‘咏物说’的总述落笔于‘篇四十’,以‘隔’与‘不隔’之别对诗词所描写之物和所造情景之间的关系做了“浅薄有别”的解释。
今天看来,‘隔’与‘不隔’可大致理解为‘接不接地气’,但又不全是如此。”
到这里为止我看书十分钟,想了五分钟,接着写了二十分钟。
说句实话,我个人觉得《疏影》和《暗香》还是颇有意境的。
“最后一个部分,即‘理论说’,在我看来虽然并非《词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却隐于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王国维先生的《词话》与前人所著各类诗词注疏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应该在于理论的高度和逻辑的层次。王国维吸收了西方美学和古典哲学的思想,但这一切又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词充分欣赏的高度之上,并化为了《词话》中随处可见的引用、分析,举证和批判。
整本《词话》(不包括补录和未刊登手稿)中,在我看来最能体现王国维先生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应当是‘篇十八’,他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做出了中西结合的诠释:“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李煜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李煜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一语囊括德国古典哲学,佛学和基督教义,看起来有些杂糅,但毕竟囿于中西碰撞的时代,还是无可非议的。”
写到这里,我如释重负,心想终于完成了这么一个无比别扭的任务。
不过根据格式,结尾总得升华一下,提一个展望和期许吧。
于是就有了如下生硬而矫情的结尾。
“反复读过《人间词话》之后,我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用‘山外青山楼外楼’来概括是最恰当的。
感谢王国维先生能够在那个纷乱的时代里静坐下来,为后世留下这部书,或多或少地提醒着后世人去攀登古典诗词这座楼阁。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佥碑文,一切争议都无法掩盖它们背后闪耀着的真理的观点:‘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的读书报告超字数完成了。
后记:
我是个不喜欢官样文章的人,不论是看还是写。
对于我来说,一篇作业性质的读书报告和一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盖着印章的红头文件没有什么差别。
“某某领导莅临,关照,发表重要讲话,临别合影留念……有关部门认真学习相关谈话精神,贯彻落实……”这类套话和“本书作者的简介……作者的观点……我的看法和体会……我的总结性观点和展望……”这种报告格式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退一步讲,就算不按照格式来做,从你有了“读这本书就是为了写篇报告”的想法的那一刻起,这本书为你准备的所有感动已然被破坏殆尽。
有的人说这叫功利阅读,有的人说这叫动机不纯,还有的人说这叫应试。
生活为我们准备了无数意外,这里头有惊喜也有感动,而我们准备了无数的套路去应对它们。
就读书或读诗而言,这样不好。
高中的时候我们学古诗词鉴赏,看到一篇古诗词,首先得想着弄清楚这一句到底是用典还是抒情,如果是抒情那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最后还要把诗眼找出来赏析一番,回答一下诗人写诗时的心情如何。
在读《人间词话》的那些日子里,这本书里的古诗词从来不像试卷上的它们那样,给过我这种刨地三尺还字字计较的感受。
春色三分,就是二分尘土和一分流水,这么写于情于理都很美;快哉亭上刮的就是千里快哉风,哪来的那么多官场沉浮。
诗人的心情最难揣测,所以我选择不去随意揣测。
当然,学习专业的赏析知识对读诗而言有利无害,而可贵的是这些知识能够在感性之余提供更多来自理性的感动,而不是屏蔽它。
最后说几句。
前些时候读纳兰容若的《如梦令》,当时心潮澎湃就想着也填一首霸气侧漏式儿的,用了几分钟看平仄,然后就有了这么一首《如梦令61剑》:
紫殿金阁帝位,人影惶惶欲退。拂袖凤凰台,还将凤羽扯碎。锋淬,锋淬,阵前挥剑斩泪。
澎湃结束,不支持赏析。
♂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