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白玉楼(第2页)
我不打算摆出一副批判教育制度到底的姿态,也不会支持这样的制度继续实行下去。
从源头上说,应试和工具总是分不开的,紧随其后的是面对多数人的公平。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但可惜的是改革始终在路上。
无可厚非,整个东南亚因为人口和历史的原因,大都在实行着工具式的教育。它们能快速地遴选出最优秀的学习技能掌握者,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建设挑选人才。
可应试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培养素质而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它和簸箕的原理没有二致。
簸箕只能筛除掉弱小的,不符合形状要求的粮食,却无法挑选出口感和营养都好的。
中国的高中教育缺失了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它几乎不能培育出完整的人。不过幸好我们的家庭式教育和高中的封闭性多少弥补了一部分高中教育本身的缺陷,但学生们还是需要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和领悟如何彼此相待。
和性教育的缺失一样,有多少学生走了多少大人们所认为的弯路,然后在无数的网页上自学成才。
只传授知识而不传授如何做人,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硬伤。
学校一方面告诉学生们高考的一次性,另一方面放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自然而野蛮地发展。
学生们可能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投机,更多的是对知识和彼此的漠然,认为“为我所用者至善”。
这和功利主义又有区别,伦理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强调做出的选择为主体带来的幸福,行为经济学上的定义是效用。
大白话就一个字,爽。
可有多少学生会觉得拿知识作工具再用它去敲开大学的门是件很爽的事呢。
既然知识可以成为敲开人生道路的工具,那么别人为何不能成为我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三观不正和圆滑老道在学生的身上出现的原因。
话说回来,学生们对学校偶尔开展的道德教育也是嗤之以鼻。因为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毫无帮助,所以他们中有不少人在这个微型社会里过早地形成了坚硬且尖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不少人毛还没长齐就练就了一身江湖气息。
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个人都是道德模范,但是我们也不希望身边随时都会出现满身江湖气的社会浪子。
学校么,就不是个混江湖的地方。
所幸的是,我的同学们大都家教良好。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人能学会与别人友善相处。过大的学习压力和一边倒的知识灌输,带来的只会是心理的压抑和矛盾的潜化升级。
如果让我在知识和彼此友好相待之间做个选择,我会矫情地选后者。因为我矫情。
知识可以再学,大学可以重考,但是有些话和有些事,说了做了可没有后悔药吃。
年少冲动是借口,但绝不是与人为恶和勾心斗角的理由。
如何尽量平静地看待这场一千零九十五天的战争,与你或对垒或并肩的同学,然后如何彼此相待才是学习知识之余的头等大事。
既然是工具,用完了扔便是,伴随一生的是彼此眼中做人的姿态。
高中这座白玉楼,登上了顶还不算完,又有多少人能完好无损地走下来,向世界宣称:我赢了,从身体到心灵。
这条路有人走得无可奈何,也有人走得无比惬意。
但如果你不选择咬着牙,一级一级地走,还没开始你就宣告了失败。
高中于我的意义,在高考结束的那一瞬间便不再是知识,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那句话。
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互相遗忘。
下楼了吗?
恭喜你,前面不远处似乎有座塔。
勇敢些,上塔吧。
♂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