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卷(上) 第九十四章 书和画?(第2页)
史辛上前笑着点头,也算打过招呼。正想跟上前去,不料差点与匆匆折返的蔡邕撞个满怀。
蔡邕皱着眉赶到陈伯边,怔怔地站在原地,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片灰片白的外墙,不知在想些什么。
史辛和蔡琰面面相觑,不知蔡邕想干嘛,都吃惊地看着他,同时又看看外墙,却并未发现异样。
陈伯以为蔡邕怪责自己做工做得不好,连忙跪在地上,口中求饶,“老爷恕罪,是不是老奴做得太差?唉!我应该有自知之明了,那么老了还非要逞强。这件事就应该小陈来做……”
听到陈伯在旁边聒噪个不停,蔡邕眉头轻皱,却并不出声,也不做任何动作,只保持姿势一直站着。
史辛忽然记起,当初自己领悟六博步的时候就是这个表,想抓住脑袋中的灵感,却总也抓不住。这个时候是最怕人打扰的。
他走过去轻轻将陈伯扶起,手指放在嘴唇边,示意他不要做声,随后拉着他离开了蔡邕边。
蔡邕足足思索了一刻钟时间,眉头越皱越紧,最后长叹一声,“算了,我们回去用膳吧。”
“等等……”史辛劝住蔡邕问道,“司空大人可是想到些什么?”
蔡邕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沾了白灰的扫帚划过变旧的外墙时有些特别。我站了许久,却越看越普通,只好作罢。”
史辛导道:“是不是关于书
法的一些灵感?你可以再想想……”
蔡邕深深看了史辛一眼道:“难道说你也看出些什么名堂了?不妨说来听听。”
史辛笑了笑道:“我能有什么名堂,只不过是觉得这扫帚的走势,确实有些像字。”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对着外墙隔空比划,放佛在写字一样。
蔡邕与史辛并排站着,也学着他的样子比划。不多久,他脑海中灵光一现,大喝一声:“笔墨伺候!”
蔡邕是文学泰斗,有时兴之所至,随时随地都可能有诗作或者书法出品。久而久之,他府内的下人也变得机灵,于府内不同地方多放笔墨锦帛,只要蔡邕一呼唤,就会在最短时间内奉上。
蔡邕拿着毛笔在手,沾了点墨水,寻思半晌。只一下笔,眉头就开始皱了起来,他摇了摇头,换了支笔,又是不满意。他一连换了十支笔,都不知道如何写下去。
正一筹莫展间,蔡邕突然听到旁边一阵削竹子的声音,回头看时,只见史辛不知何时拿起一把小刀,蹲在地上认真地削着竹子。
蔡邕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在干什么?”
史辛不答,只一心削着竹子。当他再起来时,手里已经拿着一支特别的笔。这支笔用数条小竹条扎好,越到尾端就越尖,就跟缩小版的扫帚一模一样。
“司空大人再用这个试试。”
“妙哉!”蔡邕惊叹一声,拿笔蘸墨,笔走龙蛇,飞快地在锦帛上写下了一个“蔡”字。
“好,好……”
蔡邕定定地看着自己写出的字,神激动,口中只重复说着一个“好”字。
众人凑上前去,只见字体潇洒飘逸,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腾而出的空白之处,这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大大加强了字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就算史辛不懂书法,仍然看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高超的书法境界。
“请司空大人为字体命名。”史辛适时地提醒着蔡邕。
“就叫飞白书吧!”蔡邕金口一开,为流传万世的飞白书命名。他又在“蔡”字左下方写上自己的大名,字体当然也是新创作的飞白书。
蔡邕拿着锦帛左右观看,又传给蔡琰,下人等,顾盼间颇为自得。
下人在蔡琰的示意下,小心翼翼地捧着蔡邕的新作,急匆匆地走了下去。用不了多久,洛阳城又会因为飞白书的产生,刮起一阵风潮。
史辛当然是知道“飞白书”的,当他看到蔡邕望着墙体怔怔出神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显露书法的机会来了。白天的时候他连闯两关,分别是“琴”和“棋”。刚开始的时候,他联想到下一个“书”要考书法,实在是头大。作为后世人,他键盘敲得“啪啪”响,但对执笔写字实在毫无头绪。以前在灵宝派蔡琰也教过他,但屡次的实验失败告诉他,他在书法上面确实没有天分。如果天眼通可以检查“书法”这项专业属时,他担保只有20左右。
无弹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