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报社那些事儿(求推荐 求收藏)(第2页)
“关于你的座位……向北不在了,你坐在他的位置吧。我让保洁把他的工位清理出来。”
一不
做二不休,张智尧散了会就让人把这张桌子打扫出来,占着座位不用简直是资源浪费。张智尧是个有魄力的人,他希望这个工位给罗方伊带来好运,因此,通知保洁把向北的东西全部打包扔掉。
“唉,阿姨,这些东西交给我处理吧。”罗方伊看着一摞一摞的书和笔记本被当做垃圾扔掉,心里不是滋味,尤其是那几包还没喝完的咖啡,那可是老娘送的!竟然要被张智尧当做垃圾扔掉!这个王八蛋!
实践证明,新人没有选择权,所以,即便罗方伊对张智尧没有好感,也没得选择。在张智尧的庇佑与坐冷板凳之间,她显然更愿意选择前者。
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刚到新环境之初,总喜欢用旧的环境将自己包裹起来,这里看不上那里看不上。
这与其说是一种自负,不如说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就像谈恋爱,不管男人女人,总喜欢在现任面前说前任有多好多好。鬼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才被那么好的前任甩掉!
对于罗方伊来说,也是如此。
尽管刚走上工作岗位,罗方伊心里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跟这帮在媒体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记者搭档,总是感觉没底气。究竟能不能干好这份工作,她心里压根没底。
然而,当别人向她投来怀疑和轻视的目光时,她心里又会有一些自负——本姑娘可是985、211院校毕业的,导师还是学术界泰斗。对于我这个根正苗红、血统纯正的新闻系学霸来说,这些都是小菜一碟!
新人坐冷板凳是难免的,即便是有张智尧这么一个大红人庇佑。也在所难免。
报社的冷板凳,不只是为了让新人从易到难掌握业务,更重要的是把新人的棱角打磨掉,让他学会俯下身子做人做事,以后用起来才能顺心顺手。
这都是实践经验得来的,既然在过去几十年来可以在全国各地各种机构单位都普遍推广,自然有它的优越性喽!
起初,罗方伊以为这冷板凳怎么着也得坐个一年半载,没想到没过几天,各种活都接憧而至。
“小罗,我手头有个急活,你帮我去一下吧。”
“小罗,市府有个活动,你去参加一下呗。”
“小罗,我有一份重要的文件,能不能帮我整理一下?”
大家真热情,这么照顾自己。罗方伊很开心,欣然答应。后来她才明白,所谓的急活无外乎是这个社区谁家的下水管道坏了,那条道路出现了一起交通事故。
就这么点小事儿,发在报纸上连豆腐块大小都算不上,有时甚至只是无用功,采回来又被总编室毙掉。
更让人闹心的是,从来没有人会跟罗方伊说究竟错在哪里,究竟应该怎么采、怎么写,全凭自己一遍一遍地被毙,一遍一遍地修改,一遍一遍地摸索。
在这个时候,罗方伊总是会怀念自己的师父——向北。如果向北在的话,不但不会放任不管,还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帮自己校对、修改。
选题策划会是北江晚报社总编室每周一上午的例行会议,在这半天的会上,每个记者都要将这一周内的报道计划做出汇报,总编室也会提示当周的社会热点、省市活动和主要选题。除了在家的全体记者、总编室三名成员全部参加外,社长赵庆东有时候也会到会,听听大家有什么好的选题,这一周要重点打造哪几个题目。
“罗方伊,你这周有什么题目吗?”这一周的值班副总编是陈露。
记者报题的顺序,通常都是以采访部门为单位、按照记者入职先后来排列,罗方伊入职最晚,所在的政文采访组又是最后一组报题。因此,每次轮到罗方伊报题时,也就意味着记者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报题环节结束了。
“陈总,罗湖小学有个暑假夏令营的活动,据说是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我想结合暑期安全,去看一看有什么可以报道的点没有。”罗方伊说话没有一点底气,说到最后时甚至连自己都听不清在说什么。
陈露低头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方伊刚到报社不久,大家手头如果有什么活忙不过来的话,可以带着方伊一起做。方伊,你也要多主动跟大家交流,积极认领一些题目。”
“好的,陈总。”罗方伊说道。这个昔日的美女学霸,这一会儿却没了一点自信与傲气。
“陈总,这事我有责任,”张智尧主动发言。
赵庆东、于崇明侧耳倾听。在会上听这小子发言,是一种享受,每次看似自我检讨式的讲话,都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方伊到岗第一天,我已经给她做了分工,并且把分工领域的情况梳理了一遍。我担心他一时半会不能上手,所以先让她学习和熟悉情况。下一步,我会尽快安排给她一些重要采访。”
大家原本以为是一次检讨发言,居然成了自我表扬。张智尧啊张智尧,你应该叫张忽悠吧。
报题策划会的最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