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在给郭少游传讯后就有些无所事事,话说这种咸鱼的梦想一直是李煦的追求,可是人生本来忙忙碌碌,这种梦想有钱人不会实现,没钱的人更不会实现。
现在的边城简直不要太好,对比其他的城池来说,边城不但富裕稳定,而且一直繁华依旧,这让李煦想到了那些乱世的时候,总有些地方是有着畸形的繁荣。
李煦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这样的例子真是极多,不单单是古代,就连极度发达的近代也避免不了,这大概是那些人们为了逃避所以才会形成的。
男人嘛一个人喝酒,喝的就是心事,喝的酒是悲伤。人多了喝酒就是为了吹牛,所以华夏人酒桌上的话语不可信,可是在李煦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不可信。
这是作为上位者的悲哀,天生就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最是无情帝王家,概莫例外。
李煦现在虽然不是皇帝,其实只是缺乏一个名义而已,实际上在整个明部当中与皇帝有什么区别。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一句古语,意思应该是小鱼得慢慢炖,急躁了就稀巴烂了,这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时候李煦非常的佩服古人,屁大点事一句知乎者也,就有无数种意思出现,别说外国人,华夏人有时候都整不明白。
这种事情不是个例,不只是李煦现代时候见过,在古代同样存在。
李煦记得有一个清朝的故事非常的有意思,李煦忘记是在哪里看到过了,反正大意就是一个将军战败了,写奏章的时候用词不当直接被勒令革职查办。
与此同时文官们就不一样了,文官们写词很会将就,这个词就是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的区别,虽然意思一样,可是精神不同。
所以在古代读书人非常重要,李煦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人,因为不想受到世家的掣肘,目前边城这方面工作做的非常好。
李煦其实要求不高,只要会写字,能用简单的书写表达清楚意思就行,又不是考科举。
要是按照考科举那样培养人才,李煦觉得自己这辈子估计是没有戏了,自己的后代也许能赶得上。
草原上大字不识的人多了去了,大多数的人都是文盲,所以才会被中原斥责为蛮夷,这是个贬义词。
意思就是不同教化,不识礼仪,华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社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家有各家的文化。
但是草原上什么都没有,除了草就只剩牛羊了,指望一帮子文盲讲理,那怎么可能实现。
草原上信奉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会文化没关系,只要知道不让你做这个,你就怒能做,不然就杀头。
方法高效简单便于管理,所以李煦一直在草原上都是这样做的,不要说李煦不知道文化的力量,实在是巧妇没米做不了饭。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明部大体情况好了很多,可是实际上还差的远,只不过汉语的推行还是卓有成效的,明部唯一官方语言,就是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