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住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姓周,叫周远桥。”
张越的故事缓缓展开。
她说,那个叫做周远桥的老人,过去也是厂里的老先进,退休后闲不住,靠着蹬三轮车干零活,赚些钱贴补家用。
老人平时生活很节俭,从来都不买新衣服,他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是别人送的,或者在垃圾堆里捡来的,甚至脚上的袜子,也很少有两只一样的。
他有儿女三人,都早已成家在外,劝他不要这样,对自己好一些。
对此,老人却总是乐呵呵地一笑了之,从来不往心里去,依然过着自己的日子。
但几乎没人知道,老人从退休前就一直在默默的为山区儿童捐款助学,每个月他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些生活费,其它大部分都捐了出去,帮助上百名失学儿童上学读书。
退休之后,微薄的养老金无法维持那些孩子的费用,即便儿女经常补贴一些,也还是不够。于是他便自力更生,买了一辆三轮车出去干零活,赚来的钱自己舍不得花,也全都捐给了学校。
后来他捐款助学的事情终于被报道了出来,大家才知道他的善举,儿女们不理解,说原本靠着他的养老金,加上儿女给的钱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为什么非要这样过苦日子,却把钱拿出去捐给别人?
老人说,那些山区穷,孩子们上不起学,买不起书,甚至连吃饭都吃不饱。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只要一天赚上几十块钱,就够十多个孩子的饭钱了,他们吃饱了肚子能在学校里安心的学知识,这比什么都让他更开心。
家人劝不了,外界一片赞誉,对于这些老人并不在意,他继续靠着自己的一点收入支教助学。
除了不买衣服之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经常是两个馒头加一瓶凉水,就是一餐饭,顶多再配一点点咸菜。
还有人常常看到他在垃圾堆里捡别人扔掉的食物,他从来也不觉得这是丢人的,每当有人劝他时,他就会说,粮食是农民兄弟一滴一滴汗换来的,不能浪费!
为了让山区孩子都能有书读,有好日子过,老人几乎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但他自己却乐此不疲,从来不觉得苦累,更不觉得自己是在犯傻。
他常说,只有娃娃们都有书读了,大家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我们的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可是,现在石桥村拆迁了。
老人不能再蹬三轮干零活了,从此没了额外的收入。
他的老屋也已被拆掉,现在老人独自住在临时安置房,他不肯去儿女家里添麻烦,又因为不能继续资助那些失学儿童,他闷闷不乐,已经病倒在床,无法起身了。
现在,老人就等着拆迁的补偿款早点发下来,他说无论多少,全都要留给那些孩子们。
而且他拒绝儿女带他治病,因为那样会花很多钱。
他说,如果我打一天的针,就可能有几个孩子吃不上饭,这样的话,我还不如死了的好,起码能把钱给孩子们省下来。
说到这里的时候,张越的眼泪已经控制不住,成串地落了下来。
沈舟拍了拍她的肩膀,以示安慰。
“你说的这个周远桥,今年应该是71岁了,他对公司的要求是帮助他解决工作和收入问题,但是公司并不知道他支教助学的情况,也不知道他的养老金原来全都捐给了山区学校。”
脑海里闪过了公司的那份补偿安置协议,和岳珊珊当时的一些话,沈舟暗暗握紧了拳头。
对于公司来说,这些拆迁户都是想方设法多要补偿款,甚至不惜编造谎言和故事。
可是对于某些拆迁户来说,他们才是真正值得尊敬和帮助的人,他们的困难,又有谁会理解?
看着面前的老街,和满眼的荒凉,张越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