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沈氏听得目瞪口呆半饷没说话。这又是木柱,又是橼,又是檩的,还有木板子,这还简单,那照她的说法啥才是难的。而且,兰儿说,她自己就能做好。赵沈氏不相信自己听到的。
赵兰不知道赵沈氏所想,要是知道的话,肯定要说:自己想的造亭子确实不算太复杂,以前,买的木质拼图,那拼的埃菲尔铁塔可复杂了。
最后,赵沈氏只能巴巴的说:“做不成就别做了。做个亭子也没什么用。”
咋能没什么用,要是做成个小公园,我不就可以躺着收钱了吗!
不过,赵兰是不会把这人人认为,异想天开的话讲出来的。
赵兰只敷衍的答应了赵沈氏。
赵沈氏想着不可能做到,心里另一半似乎又相信了赵兰的话。因为赵兰讲的头头是道,仿佛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赵兰说得简单,可做起来并不简单。
光在四个柱子上凿孔就很难凿,当然不排除,赵兰力气小,技术弱的原因。期间,元河会偷偷的过来帮忙,不过,他并帮不上什么忙,只是看看赵兰,看看风景。赵兰边干活边看帅哥和美景也是心情很美好。
元河都每次都是一个人来,赵兰还记得第一次去喊她的小姑凉,他的妹妹元雨。元雨怯生生的,眼里闪过倔强,很聪明的一个孩子。后来,元河大概总能碰到出来干活的赵兰,就再也没叫他妹妹喊过赵兰,赵兰也没再见过。
今天,见了好久不来的找赵菊玩的春红,赵兰才想起了,元河的妹妹元雨,元雨和春红一样瘦得只剩骨头。
赵兰好奇的问:“怎么都没见到你妹妹元雨?”
元河面孔闪过一丝烦躁说:“她在家帮我娘干活呢!”
“你不帮你娘干活吗?”赵兰问。
“我娘不要我干活。”
“元雨还那样瘦吗?她吃不饱吗?”赵兰猜测的问。
元河支支吾吾的:“她、她吃得不多。”
这个容易饿肚子的年代,谁还能有得吃不吃。难道还能为瘦身饿肚子!这又不是“楚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的年代。
赵兰猜测元河家肯定重男轻女,而且相当严重。元河可以读书,元雨却连饭都吃不饱。
赵兰一时好奇心起,打侧边球的问:“你家饭都吃不饱吗?”
元河不高兴地反驳:“吃得饱!怎么可能吃不饱。”
几乎所有人的下意识反应,都不愿听别人说自己家穷。
赵兰又问:“既然吃得饱,元雨怎么还那么瘦。你看见她吃饭了吗?好长时间没看见她了,她长胖了吗?她怎么不出来玩?”
元河垂下头,不吱声。元雨怎么可能变胖了,自那天骂过之后都吃的两顿,似乎还吃得不多。元雨也不爱跟着我了,似乎要干的活更多了。
赵兰点到即止,元河怏怏的再没有露出笑容。
可是,后面依然元河独自过来,元雨不曾来玩。
赵兰挺失望的,不再提起,也失去了和他讲话的兴趣。哥哥不能护着妹妹,赵兰觉得元河挺是失职的。他不能保护妹妹,也许,以后也不能保护妻子。
在孔凿完时,第一朵荷花开了,是大红色,色特别正,荷花瓣成椭圆形,不像常规的荷花瓣细细长长。大伙好奇的盯着看了很久,包括还没讲话的姑妈。元河还为此做诗一首,可惜赵兰不能完全领会诗的美妙。
后面,荷花陆陆续续的开放,引来了全村人的争相向看,以及偷偷采摘。赵兰干脆把活移到了水塘边,看着荷花,并劝告村里人,不要采摘,摘回家也没用,采没了就再也看不见了,想看的可以天天来看。就这样看着、劝着,也有人乘着没人时,来摘一朵。
后来,柳老太爷又派人来买酸豆角时,赵兰摘了各种不同的荷花送给柳老太爷。心想着,反正要摘了,还不如我送人的好。
送出去的第二天,就迎来了柳老太爷。
柳老太爷来的时候,赵兰正锯完木头,这是最后一根了。锯完了就可以在平地上先拼一拼,凑一凑,看看孔是否合适,套不套得上檩,橼是不是吻合雷公柱等等。
“赵兰,有位老爷找你。”村里的柱子跑过来喊道。
赵兰想:老爷?除了柳老爷我可不认识其他老爷,难道是柳老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