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基逃过黄河,想想无处可去,只得前去投奔舅父高迎祥,高迎祥自称闯王,如此李鸿基就成了他手下的闯将。
张敬轩通过韩城之战,认识到和这些“猪队友”混久了必会没命,因此他谁也不投奔,决定树起大旗单干。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五省总督,负责围剿流贼,高迎祥等大寇退到洛阳一带。
高迎祥为首的十三家流贼在荥阳召开大会,会上李鸿基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略,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会后闯王高迎祥率闯将李自成和“八大王”张献忠东征。
作为十三家流贼兵力最强的张献忠成为开路先锋,他的队伍作战勇猛,连破河南固始和安徽霍邱等县,兵锋直指大明中都凤阳府。
正月某天,凤阳府下起浓雾,可见度不足50米,趁着大雾,贼兵蹑足潜踪,迅速包围了凤阳府。等到守将朱国能发现贼踪,为时已晚,两万守城明军不到一天被全歼,朱国能也为张献忠所杀。
危难之时,总漕(负责漕运)杨一鹏挺身而出,招集两千溃兵及百姓英勇抵抗,无奈因缺乏军事训练,很快被贼兵一一斩杀。
由于凤阳府没有高大的城墙,张献忠很快占领了凤阳府。
随后贼兵向城南七公里处的埋葬太祖父母即兄长的明皇陵,将地面建筑全部焚毁,并把栽在皇陵的三十万株松柏焚烧殆尽。接着杀死守陵太监六十余人,并释放在押犯罪皇族子弟一百多人。
中都留守朱国忠于攻进凤阳的张献忠贼兵惨烈巷战,斩杀贼寇二十七人,最后力竭,被贼兵乱刃分尸。指挥包文达肋下中箭,被贼寇俘虏,命他脱甲投降,他不但不降,还大骂贼寇不绝,被贼寇砍掉左臂,仍不屈服,最后被贼寇砍掉了脑袋。
战斗结束后,张献忠部将“扫地王”和“太平王”进了凤阳知府大堂,凤阳知府颜容暄为了活命,穿上囚服躲人罪犯之中,最后仍被认了出来乱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