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饕餮司农(第2页)
听他这么说,黄大小姐倒还好,袁家老大却是心头大震,一年就有一百个镇国战士意味着什么,他这个镇国战士再清楚不过了。
他马上意识到另外一件事情,开发普适性镇国宝血无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那么能支持这种程度的技术工程的组织肯定有一位大能量的支持者。
至于这位支持者是谁,如今还不呼之欲出吗?
就听北一辉道:“逸梵同志,请你留在这里准备接受调试。橍芝贤侄,你就跟我进京吧……”
大司农毕竟是九卿之一,龙王财团也毕竟是八柱国财团之一,所以同时挂着两块牌牌的专车一路无话,当晚子时便抵达了帝都神京的大司农府——石狮子胡同3号。
在袁硕士世界,这里曾是我大清的和亲王府,我大清的海军衙门,北洋政府的总统府和国务院,共和国的中国人民大学,所以也不需要太多介绍了。
不过在袁公子世界,大司农住的不是砖木结构的西洋楼阁,而是一座完全苏式的园林。
袁震跟着北一辉走进了一间名为“鬷川”的园子。
鬷这个字通“总”,就是聚集的意思。而鬷川实际上是一座湖泊的古名,其位于晋省闻喜县东镇境内。
传说这里是舜帝时代董父,也就是豢龙氏养龙之地,因此更名为董泽湖。
现在已经都半夜了,不过鬷川园中依然是灯火通明,还有一队仆人托着盘子拿着食盒鱼贯入园。
见此情形北一辉解释道:“这是飀阁公要用宵夜了,我们正好叨扰他一顿。”
原来我们袁公子便宜老爸姓袁名承,字秉之。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号——飀(音六)阁。
飀是古国名,豢龙氏就出自这个古国的王室,而飀阁正是鬷川园的主楼。大司农以自己的居所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日常操作罢了。
看着这个架势,听到这个解释,袁震就想起了关于大司农一些不好的传闻。
银汉帝国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当政者的名声会好到哪里去啊?
徐东海公认是银汉帝国最差的一届首相,所以康大圣人才有“东海无能”之语。
而“西海无耻”就被民众视为贪鄙的典范,民间都说他是好财货、好殊色、好美食的“三好司农”。
尤其是吃这一方面,大司农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一天要吃早餐、早午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六顿饭,而且他一个人每顿吃下去的食物都够十个壮劳力混个肚圆。
这不是民间传闻,而是他身边人包括袁震都知道的事实。
其实很早就有人说袁龙王生的不是麒麟,而是饕餮,他也有了一个“袁饕”的绰号。
其实以龙王财团的家底,别说大司农一天吃六顿就是吃六十顿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给人的观感实在太差,难免就成了小报的讽刺题材。
他们两人来到飀阁之前,让人通传了一声就入内见到了正在据案大嚼的袁家饕餮。
即使袁家老大之前见过大司农好几次,但是也被他现在更加硕大榔槺的身形给震惊了一下下——没办法,一个超过四百斤向着五百斤迈进的胖子怎么都会让人震惊的。
他坐在一把特意加固过的大椅子上,看着就像一个大肉球上面戳着五个小肉球,不但四肢肿胀的看不出是四肢,而且脸孔上都是肥肉,挤得五官都看不大清楚。
袁震依稀还记得自己的这位“袁叔叔”在十几年前还不是这副痴肥之相,而是一位极其英俊、英武、英伟的美男子。
当时还没有当上大司农的大司农号称“帝国第一美男子”,即使已经娶妻生子,他仍然是万千贵妇和少女的梦中情人——他年轻时呆过的扶桑、魔都和帝都等地全都有“一见袁郞误终身”之语。
袁承不但长得帅,而且很有才华。他最为擅长近体诗词,屡有传世名句。
什么“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什么“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什么“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银汉这帮文人还是识货的,由于他诗词风格多变,从婉约写到豪放,从沉郁写到冲淡,于是帝国诗坛有语:“唐有温八叉,汉有袁八变”。
袁承也不是他儿子那种没什么爱好的“无趣之人”,有空也走马章台,吟诗弄月。
可想而知,他这种有才又有颜的浪子班头那都根本不用付钱,甚至有好多小姐姐哭着喊着,甚至挥舞着支票来自荐枕席。
所以,他才有了“好色”之名,其实这一点上他确实有点冤枉,明明是“被好色”。
不过“好吃”这一条真没有冤枉他,所以那么风雅有趣的美男子如今却成了肉球套肉球?!
“老北,小袁,你们两个来了啊。还没吃了吧?”
这个胖得已经不能看的中年男人却用着极为入耳的男中音,也极为和蔼地问候道:“你们两个还客气什么,请入座啊。”
他这么吩咐一声,自有佣人加了两把座椅,送上了两副碗筷。
大肉球(划掉)司农用夹着狮子头的筷子,指了指满满一桌的佳肴道:“先吃饭,吃饱了再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