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条生活在海洋里的咸鱼来说,从海水到淡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渗透压的改变。
一般来说,液体中的微粒越多,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强,对水的吸引力也会更大。
在李跃冰的认知中,淡水的渗透压小于5,海水的渗透压大约在1000左右,淡水鱼与海水鱼本身的渗透压在250-500之间,单位是一样的,在此省略。
看到这里,可能又有持有推荐票的衣食父母要问了,淡水鱼体内的渗透压高于淡水,会一直吸水的吧?而海水鱼体内的渗透压低于海水,体内的水会被不断的吸出去吧?那为何它们仍然还活蹦乱跳啊?
因为它们“修炼”了不同的法门,用来保持自身渗透压的稳定。
淡水鱼虽然生活在水中,但一生基本上都不怎么喝水,反而经常需要尿尿,将主动渗透进来的水排泄出去,同时,淡水鱼的鱼鳃上布满了氯细胞,用来增加体内离子的数量。
——整条河的鱼都在尿尿……有点不太想去淡水区玩耍了呢。
海水鱼则相反,高渗透压的海水每时每刻的都想要榨干它们体内的水分,所以它们必须每时每刻的喝水,并且不怎么尿尿。虽然它们鱼鳃上也有分泌氯离子的氯细胞,但功能与淡水鱼完全相反,这些氯细胞的作用是减少体内离子的数量,保证自己能吸收到更多纯纯的水分。
——还是海水比较干净。
淡水和海水如同两个完全相反的领域,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海水鱼如果贸然进入淡水,因为体内渗透压过高,又没有掌握淡水鱼稳定渗透压的法门,会不断的吸水,最终被撑爆。
同理,淡水鱼如果进入海水,自身体内的水分会强制流失,还习惯性的不喝水,最终脱水而死。
所以这个咸鱼,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入海口附近游荡的时候,因为淡水与海水的交融,李跃冰已经感受到了渗透压的改变,这种半海水与半淡水的交汇之水被称为“汽水”。
他尝试着逆流而上,海水浓度逐渐降低,并逐渐低于他自身的渗透压,越来越多的水开始主动的渗透进他的身体内,身体出现了很明显的膨胀感觉。
李跃冰连忙停止了吞饮水流,并开始努力排出体内越来越多的水分——
但这个鱼啊,越紧张越不容易排泄,毕竟在海水中活了那么久,排泄的次数寥寥无几,你这突然让它随地大小便,换谁也做不来。
李跃冰连忙放弃了逆流而上的举动,顺着水流的冲力,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海洋环境中。
“前往淡水这种事情,看样子急不来,还得慢慢训练才行……现在的淡水水域应该还没发展出太复杂的生态环境……”
四足鱼类的登陆大作战原因众多,但基本上是起源于淡水区域,和稳定的海洋环境相比,淡水的含氧量、水位、温度、甚至是流域、都经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更好的生存,四足鱼类才不得不蹒跚的在陆地上爬行,以寻找到更合适的水域。
海洋的稳定反而限制了鱼类登陆的步伐。
这与节肢动物的登陆不同,节肢动物再不登陆寻找新的生态位,就要被有颌鱼类给灭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