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钉子户
因为刘海洋曾在天河村做过村官,理所当然被抽调到天河村那一组。新成立的天河村工作组组长是镇人武部长吕大亮,组员有天河村支书刘一虎,天河村妇女主任秋明,还有就是刘海洋。
刘海洋跟着吕大亮,打了一个三轮,来到拆迁工地,满耳朵都是机器刺耳的轰鸣声。一幢漂亮崭新的农家小洋楼不一会儿功夫就被三辆推土机夷为平地。
刘海洋想起自己家中盖楼的艰难经历,心中痛心不已,这些楼房看样子建成也没有几年,有些还是崭新,现在说推倒就推倒,势必造成大量的社会财力人力的浪费,这让农家子弟出身的刘海洋看得触目惊心。
由于双龙镇前几任的领导班子,缺乏现代规划理念和超前意识,决策出现失误,村民的宅基地紧靠镇区主干道,使得双龙镇的进一步发展缺少回旋的空间,从长远考虑,这些楼房是非拆不可。
刘海洋站在拆迁工地边上,若有所思:“怪不得报纸上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最大的节约是决策的节约,最大的浪费是决策的浪费。领导干部,主政一方,大权在握,一言天下计,一言苍生累,讲话决策,实在是要慎之又慎啊。”
刘一虎领着大伙儿,绕过一片建筑垃圾,眼前出现三间孤零零的砖瓦结构的破旧平房。
平房坐北朝南,看样子有些年头了,墙表面裂开一道一道的缝隙,隐隐约约还能看到文革时期石灰刷的标语,屋着稻草。
双龙镇经济发达,农村基本都住上了两层小楼,这样破旧的平房在双龙镇实在是凤毛麟角,极为少见。
妇女主任秋明,三十来岁,胖乎乎,一双小眼,很是富态,伶牙俐齿,嘴巴机关枪似的,三下两下就把这户人家的底细给吕大亮和刘海洋抖了一遍。
这户人家姓丁,就老两口在家,唯一的儿子,前年犯了盗窃罪,吃了官司,明年九月才刑满获释。
户主老头叫丁志虎,年青时是远近闻名的“二流子”,不学好,把偌大的一份家业,吃喝嫖赌,败了个精光。
丁老汉的老伴儿龚翠花,人称龚二奶奶,也不是正经人,解放前,白蛇港开暗门子的,被人民政府处理过。他两人凑一块,好对好,赖对赖,弯刀对着瓢切菜,实在是难缠得紧。”
刘海洋心中暗道不妙:“老头儿叫丁志虎,丁志虎,钉子户,这名儿起得扎实,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看来是不好对付。”
刘一虎指着平房东边残存的几段墙基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丁家老二,蛮不讲理,出了名的不上路子,他家老大,丁志龙,倒是远近有名的精细人,能吃苦,讲道理,现在他家几个孩子也都出息了,他家的房子也盖得出挑,政府陪了60万的。”
四人听了唏嘘不已。
平房迎面三间,中间是堂屋,最东一间是厨房。
今年又是个秋老虎,已是九月份了,天气还是闷热得出奇。刘一虎领着三人,进了厨房。丁老二老两口正忙着做饭。
丁老二打着赤膊,腆个啤酒肚,在灶膛后面坐着,一边抽着香烟,一边添柴火。龚二奶奶拎着一尾白鲢正滑入油锅,噼里啪啦,升腾起一股呛人的轻烟,低矮闷热的屋内温度仿佛又窜上去几度。
吕大亮是个大胖子,二百多斤,胖得脖子都没了影,腰际一圈堆积的脂肪,早已热得汗流夹背。
秋明偷偷告诉刘海洋:“丁家老两口下午要出去打牌的,晚上说不准也打上半夜,做思想工作,只有这上午小半天时间。丁老二早就撂下话来:“他要是不点头,谁做主拆了他家的房子,他就和谁拼命,老的拼不了,就从小的开始拼,明的来不了,他来暗的。”丁老二三五不着调,啥事都干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