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故人求援(第2页)
袁忠下午出门也是托人帮忙,危机临头,尤其事关儿子的生死,袁忠不得不舍下老脸四处求援。
当年建文皇帝身边的侍卫,虽说官职甚低,但毕竟是天子近卫,当年终究还是积累了一点人脉的。
然而,世情炎凉,人情淡薄,整整一下午,袁忠找了许多当年的熟人,可一个个惊惶拒绝,有的听到“厂卫”俩字就吓得直接关了门。
袁忠苦笑,但并不怪他们。
厂卫的可怕,他比人都清楚,如今太监王振掌权,正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势关头,天下臣民闻司礼监而色变,试问谁有如此胆量与魄力,敢赌上家下性命为一个多年前的老朋友奔走争命?
当年的朋友若是真的朋友,袁忠也不至于这些年籍籍无进,告老了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
袁忠不怪他们,一点都不怪。他们不是自私,而是人之常情。易地而处,若换了袁忠自己遇到老朋友求援,而要对抗的是司礼监,他也会断然拒绝。
谁都有家小,不可能救别人而害了自己父母妻儿的性命。
走在承天大道上,袁忠此刻的心情很沉重,他发现这道坎儿真的很难过去了。拒绝他的人越多,他越觉得希望渺茫。
他不怕死,可他不愿儿子死。终究是自己的亲儿子,终究是袁家唯一的血脉香火,香火断绝是对列祖列宗最大的不孝,九泉之下都无颜再见祖宗。
保住儿子的命,袁忠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豁出这张老脸就更乎了。
夜凉如水,袁忠像一尊没有生命的木偶,茫然地走在承天大道上。
举目无援,如临万丈深渊,即将万劫不复,父子二人的生命已了严峻的倒计时。
袁忠只想争命,为儿子争命。
还能找谁呢?天下已无人敢为儿子说一句话,越有分量的人躲得越快。
更夫的梆子声令袁忠回过神来,抬头四顾,赫然惊觉自己不知不觉走到一户森严庄重的府宅门口。
京师的承天大道离皇宫的金水桥很近,大道两旁皆是王公权贵和当朝重臣的府邸,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的私人府宅皆在此处。袁忠此刻停留的大门前也是当朝重臣的宅院。
门口有兵丁巡卫,大门横梁上高高挂着两只灯笼,门楣上方高高挂着两个黑底金字,“胡府”。
看到这两个字,袁忠眼中瞳孔缩了一下,仿佛陷入久远的回忆。
宅子的主人他认识,可以说是老熟人了。可是,袁忠与这位主人的关系有点复杂。
仔细想想,当年的恩与怨,似乎是上辈子的事了。
他与这位主人大约也有近二十年没照过面了吧?今夜此时,袁忠却站在他的门口犹疑踯躅,神情无比挣扎。
要不要去求他?袁忠打从心底里不愿登他的门,更不愿与他说一句话,然而想到高悬在儿子脖颈上的钢刀,袁忠瞬间变得软弱了。
命都能豁出去,脸为什么豁不出去?一切救儿子!哪怕……跪在地上求他,当年的恩怨,自然还是恩怨,只是比起儿子的性命,似乎已不了。
想到这里,袁忠狠狠一咬牙,朝大门走了几步。
巡卫的兵丁盯着袁忠佝偻的身影,目光警惕,右手纷纷不自觉地按上了腰侧的刀柄,随时拔刀相向的架势。
袁忠命令自己挤出笑脸,尽量将自己的手臂张开,显示自己并非不怀好意。
“礼部尚书胡大人的府邸,闲杂人等速速退避!”一名兵丁喝道。
袁忠呵呵一笑,伸手入怀,从怀里掏出一块半圆的玉环,双手递给兵丁,笑容里带着几分恳求。
“烦请这位兄弟入府通报一声,就说故人袁忠来访胡大人拨冗一见。这半块玉环是故人的信物,烦请一并交给胡尚书。”
大半夜的,一个穿着邋遢失魂落魄的中年男子出现在礼部尚书门外,莫名其妙说要求见,怎么看都像是找人同归于尽的恐怖分子。换了平日,兵丁早就将他拿下审问了。可是袁忠手里的半块玉环却令兵丁们迟疑起来。
有信物,又自称是故人,看这大有来头的样子,似乎真是胡大人的故交,否则不会煞有其事的掏出信物来。
既然大概率是胡大人的故交,兵丁们不敢得罪,狐疑地扫了他一眼,语气都缓和了许多,抱拳说了一句等着,便匆匆从大门旁边的侧门走进府内。
袁忠站在门外,抬头看着门楣上的牌匾,心情愈发复杂难明。
这已是最后的希望了吧?若连他都无法帮忙,袁忠只能选择回去与儿子同生共死,拼了命杀出一条血路也要保儿子逃出京师。儿子是袁家唯一的香火,不能断。
袁忠苦笑,此时自己的家周围,恐怕已有不少厂卫的探子监视了吧?自己身在锦衣卫多年,厂卫的做派没人比他清楚。
不知等了多久,侧门轻悄打开,一位管家打扮的老人提着灯笼走了出来,走到袁忠面前,管家朝他躬身,彬彬有礼地笑道:“我家老爷有请贵客,遣老朽带路,贵客请随我来。”
袁忠点点头,神情不变地跟在管家身后进了侧门。
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知道主人一定会见他,尤其是看到那半块玉环后,肯定会见他。
见面的地方前堂,而是前院西侧的花厅,花厅深处的角落,一位华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看书,老人六十多岁年纪,精神却很矍铄,浑浊的双眼不时闪过一道精光,很快又陷入沉寂,像被收入剑鞘的两柄利剑。
见袁忠走进来,老人站起身,主动迎上前,不等袁忠行礼,一把托住了袁忠的胳膊。
“故人重逢,何必行此虚礼?分别二十载,袁壮士,久违了。”老人握着袁忠的手轻轻地拍着,语气颇为感慨。
袁忠垂头低声道:“戴罪之人,不敢见胡大人。”
“这些年老夫其实派人打听过你,知道你在京师,仍是锦衣卫校尉,老夫本想找你,可我知你性子孤傲,主动拜访恐勾起当年那些事,遂息了访你之心,袁壮士,莫怪老夫啊。”
袁忠摇头道:“怎敢怪胡大人,当年的事,谁是谁非已不,那些恩怨也该消散了。”
老人点点头,释然的呼出一口气:“甚好,甚好。此生能听到袁壮士说出恩怨消散这句话,老夫今生的憾事算是又少了一桩,哈哈,当浮一大白!”
老人姓胡,名叫胡濙。在大明的历史上,胡濙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在于,他不仅是四朝老臣,而且还是当年永乐皇帝的心腹亲信,更被永乐以后的数代帝王宠信倚重。
袁忠是建文皇帝的贴身侍卫,胡濙是永乐皇帝的心腹亲信,单从两人的阵营来说,可以算是天生的冤家了。
然而在成为冤家之前,二人曾经还是有过交集的。
永乐发起靖难之役以前是建文的叔叔,爵封燕王,那时的他还老老实实待在北平率兵戍边,防御北方残元军队南下。而胡濙那时不是永乐的臣子,在靖难之役以前,他是建文的臣子。
胡濙是建文二年的二甲赐进士出身,任兵科给事中,那一年胡濙才二十五岁,而“给事中”这个官职是朝中的言官,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当了言官,自是锋芒毕露嘴不饶人,建文皇帝登基开始便忙着削藩剪翼,步子迈得太大,常常扯到蛋,不仅各地藩王不满,朝堂上的诸多大臣也不满,建文皇帝自己没觉得,但朝臣们却看得清楚,这位年轻的皇帝太急躁了,削藩的动作也太激进了,这样下去迟早会有大变。
不满的朝臣里自然也包括胡濙,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胡濙向建文皇帝上疏指摘天子削藩犯下的错误,奏疏中的言辞颇为激烈,终于彻底惹怒了风风火火干事业的建文皇帝。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