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刺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靠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被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使它们靠近时,它们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
其实不光动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即我们常说的“私人空间”。
无论是在拥挤的车厢还是在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当挤满了人无法调整位置时,你又会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看上去神态木然。
所有的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他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这点,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给人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那么,离他(她)多远才合适呢?
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有关。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间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44厘米,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