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但同时他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住宅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20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其含义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现实生活中,配套效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取决于所参照的“睡袍”的价值。有价值的“睡袍”可以促使我们为了与之配套而产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对我们成长有利的行为表现,反之,劣质的“睡袍”却可以使我们走向倒退。要想引起学生的变化,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设置目标,适时地抛给学生一件有意义的“睡袍”,激发学生自我转化的内在动机,主动实现良好的与之配套的行为。
汪阳是一个调皮捣蛋、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后进生。一天,他与班上品行、学习均较好的优秀生李涛发生了争吵。被教师发现后,按照自己以前的“经验”,汪阳认为自己必先挨批,必先受老师呵斥,老师必“袒护”李涛。但是老师却一反常规,采取“冷处理”,经过询问、搞清原委,老师予以了公正处理。结果汪阳大为感动,一反常态,主动向老师道歉认错。教师则因势利导,告诉汪阳:“其实你有很多优点,比如见义勇为、热爱劳动、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像上次由你发起的篮球比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些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老师正在考虑让你来当咱们班的纪律委员呢!你回去想一想,看采用什么方法能把班级的纪律管理得更好,想出一个方案给我,好吗?”汪阳回到班级后,为了像个干部的样,一改原来的恶习,不仅遵守纪律、关心同学,而且课堂上也变得很活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不会的问题主动提问,结果成绩很快提高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旧的配套的“常规”认识注入了与之冲突的不协调因素,动摇其原有的认识体系,然后顺势抛给他一件优质的“睡袍”——当纪律委员。学生为了与这件优质的“睡袍”相配套,就以新的行为体系替换原有的行为体系,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