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与幽默”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带着点儿失望和不甘。&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
原因是我刚刚发现自己想写的一部漫画同人小说,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而且这个竞争对手还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无比纯正的血统。
是的,它就是官方的番外小说……
有朋友问了,你不是在写青春文学吗,怎么跑去写漫画同人了?
这个感觉就像一个下海陪酒的银行经理被人拉着追问:“你咋堕落了?”
其实不管是陪酒的牛郎也好,银行经理也罢,都得有点业余爱好吧——换句话说,一个下班后的银行经理完全有自由跑到夜店里去陪酒赚点外快。
说远了,毕竟我还不算作家。
看漫画这个爱好是我经年累月形成的,并不是头脑一热就形成的三分钟爱好。
看漫画也算是青春的一部分,不是吗?
小时候家里人都特别忙,没什么时间陪我认字,所以就三天两头地买迪士尼的漫画给我看。那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版的《米老鼠》期刊。
这本漫画一月两刊,每个月还有不定期的额外特刊。
就这么看了几个月,我基本上把汉字认了个全。
直到现在,我每次搬家都会带着一箱子上千本的《米老鼠》,虽然我自打上了中学以后就再也没打开过那个箱子。
曾经有一次搬家因为东西过多,家里建议把那箱子漫画捐给福利站,但我坚决地把它截留了下来,当然之后也没有打开看过。
人对那些越是回不去的记忆,就越是怀着一种想撒手但又想抓着的别扭心情,有些人管这个叫情怀。
上了中学后,我开始每月买《漫画派对》和《知音漫客》来看,当时楼下街道上报刊亭的大妈和大叔已经认熟我了,每个月的第一周我必然出现在报刊亭的门前。
大叔:“来啦?这个月的“漫P”到了。”
我:“好,我要一本。”
大叔:“还买点卡吗?”
我:“最近手头紧,下周再买。”
付钱,走人。
就这样过了两年,家里的漫画书再一次增多了起来。
有一次我正抓耳挠腮地翻找一本漫画,我妈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摞我的漫画书。
妈:“你看看你买的这些‘讽刺与幽默’!堆得到处都是,还让我给你收拾……”
我:“那叫《漫画派对》,或者‘Party’,‘Party’知道不!”
接过一摞漫画,果然其中有我所找之书。
现在想想,其实“漫画”不就是“讽刺与幽默”么。
再后来,上了高中就没了大把时间看纸质漫画,我就在各类电子客户端上有一点没一点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