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同样有料可用的小刚把四个茴香豆的“茴”字写法一一列出。
最后,开心的小明在作文里写道:“就像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一样,多元化应用的精神在古代早就有了先例。”
改卷老师眼里出现了满屏的茴香豆。
带着满脑子的茴香味,老师大手一挥,内容雷同,全部低分。
自从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以后,我学会了在三月份的考试里引用一月份的素材,在四月份的作文里引用二月份的。
效果喜人。
在很多人看来,所谓应试作文写到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名言引用大赛,积累得越多越偏,效果就越好。
某些辅导书居然还打出了“积累的名言名句越小众越好,越是不为大众所知的作家,说的话就越值得一用。”这种指引。
看起来没错。人们总是喜欢小众的,新奇的东西,改卷老师也不例外。
可是又有多少人看过作家们的原文而不是捡来一句话就用呢?
那些出自体制下的优秀范文,几乎都是名言和典故的堆砌和拼接。
这些堆砌和拼接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它们背后的空洞。
大家发现“博学广识”的文章会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于是争先恐后地去装出一副“我读过”的样子。
鲁迅在第一自然段弃医从文,第二段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开始欣赏美和不朽,第三段的川端康成捧着海棠花,最后一段里考生随便感叹了一句,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升华了主题。
于是一篇佳作诞生了。
最后,名人们的嘴说完了考生的心里话,留住老师眼球的是一个又一个诺夫和斯基,考生自己的论述反而没人愿意看。
至于这个考生,可能连社会契约论都没读过。
因为那句话还有个后半句,‘人生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能不寻根溯源就用名言警句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像考试的奴隶。
遗憾地是,学生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使他们变成奴隶的也并非他们自己。
一个真正要学好所有功课的学生,不会有太多时间去读课本以外的书籍。
而学校对待“闲书”的态度是学习时间发现即没收。
当你从试卷堆里抬起疲惫的脸,想拿本诗集放松一下的时候,你要小心地张望四周,尽可能地用试卷将它掩盖。
因为在自习时间读课本以外的书,在这里是种不可容忍的行为。
它会占用你背诵要点的时间,记忆公式的时间,完成练习题的时间——总之它对你的学习没有好处。
随着这种纪律的一再强调,多少人再也无法面对着试卷和练习册翻开一本小说,他们居然觉得有些罪恶,尽管这种罪恶是荒诞而无理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无数个斯基和无数个名人出现在作文里,而他们的本来面目却无人有精力去探知,原因就在这里。
至于学生们自己去创造一个斯基,有时候不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是出自名人,而是希望老师改卷的时候能发现它而不是忽略它,因为他们觉得这有意义,却没有勇气。
一篇应试作文从出现到评分,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分钟。
当应试作文把文章的写作和评判变成了流水线,学校又紧紧控制着学生们的阅读量,抓着考学不松手的时候。
夹在中间的还是学生们。
如此这般,还指望有什么思想的火花在笔下迸发,那都是扯淡。
考试作文题越来越开放,材料越来越丰富,考生自己能说的话却越来越少。
思想是需要积累和时间的,而高中生们缺少的就是时间。
谢天谢地,挺身而出的斯基们救了考生。
最后,要是问我应试作文有什么好处,应该怎么写。
首先,应试作文唯一的好处就是让一部分真正有积累的人从平庸中脱颖而出,然后让另一部分不读书但会投机的学生有空子可钻。
然后,我从来都不知道如何去写好一篇应试作文。
对我来说,它是个工具,用完即扔。保持距离。
♂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