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就像马路上唰唰行驶的车子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到站了就停车,没到站就继续赶路。
行驶在同一段路上,早一点,晚一点,遇见的人或许就不一样了。
沿途看过的风景,有时候会被我们暂时遗忘,封存在一个叫记忆的盒子里。偶然间再次打开,思绪就会回到那天。
2012年,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的遇见英雄,是在公交车上。
第一印象,觉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年迈的老人。
那时,我还是一位初中生,因为家离学校较远,步行来回将近要花一个多钟,所以每天都会搭公交车去上学。
与大城市相比,我们这里只是一个落后的小地方。每天在固定的地点候车?那得看心情!好吧,其实是因为那时路边还没有设立统一固定的公交车站牌,所以只要你在公交车行驶的路段上,随便那个点拦车,公交车都会停下。这里人口也比较少,搭公交车,几乎不会出现客满拒载的情况。
过去,在这座小城里,公交车还没被换成绿色的新能源汽车,它是黄色的柴油大巴车。
早上,搭公交车的人多以学生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担农家菜卖的阿婆。小城里最早起的人,一般是外地的建筑工人,开早餐店的人,还有搭公交车的人。这座小城的人,都过着平凡琐碎的生活。
作为学生的我,因为不想自己的零花钱被车费占去半壁江山,考虑到时间也不太够,所以在上学期间,中午大多数时候是留在学校里,不回家。偶尔会有几次心血来潮会回家,中午会同往常一样,搭公交车去学校。几乎每次中午搭公交车去学校,就会看见司机在邮局路口把车停下,打开车门,等一会儿。他等的是一位老人,等他上车坐好,才启动公交车。
每次看见老人,他都是一手拿着装着废品的大塑料袋,一手拄着拐杖。他身上穿的衣服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穿衣风格很像,如同穿越过来的人。但老人给人的感觉不是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而是一位穿着简洁朴素、温和的慈祥老者。挺精神的,看老人的体形,他年轻的时候应该是一位健硕的人。
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位老人,除了是因为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固定的地点候车外,还因为开车师傅对老人的态度。
只要老人上车后,司机都会很礼貌的和老人打招呼,他也会微笑点头致意。在道路情况比较通畅的情况下,司机还会提高自己的嗓音,对老人喊着问道:“叔,你吃饭了没?”或者,很友善的和老人聊几句,神情言语间满是敬重。
不过,老人从不会主动开口和司机聊天。只会在司机大声和他交流时,和蔼地点点头,嘴里只发出类似嗯、阿的回应。
有一次中午,公交车停在邮局路口,没有看见老人和往常一样在那里等公交车。
有细心的乘客发现,老人搭公交车好像从来没付过钱,但司机也从没有用不敬的话催促他交钱,每天都会很和善的同他问候。由于今天老人没有来,坐在司机旁边的女生好奇的问司机:“叔,为什么老伯搭车不用付钱?”
“人家是抗战英雄……”,司机的回答涌进了我的耳朵,“抗战英雄”,听到这几个字,我首先是心里感到惊讶,因为当时的我对英雄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报纸、电视和教科书这些渠道,很肤浅的以为英雄应该是和繁星一样耀眼的存在,怎么会有这么接地气捡废品的英雄!
如果司机不说,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看似普普通通的老人,竟然是一位抗战英雄,顿时肃然起敬。
我还听到司机说,他还参加过朝鲜战争,打仗的时候很多同志都死了,他是幸存下来的。他的听力是打仗的时候出了问题。战争结束后,他选择来到了这座小城。国家每月会给他一些补贴金,维持老人的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他不会讲我们这里的本地话,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所以一直都是一个人,生活在政府分配的公屋里。
听完司机说的这些我有一点点伤感,在想,他会不会觉得很孤独?但这些是老英雄自己的选择,外人无权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