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生

字:
关灯 护眼
醉书生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 第5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5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1页)

    三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格局中“合久必分”的分裂阶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制度甚至文化的大变局时期。已经统治了300多年的经学讲究,终于撑不住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人们见惯了孝道冠冕下的虚伪,开始用放诞来自我安慰。三国时代曹魏对实用学问的追求,虽然没有使学风扭转,但毕竟瓦解了经学的统治地位。经过乱世的催化,经学与老庄结合,生出了玄学,随后,汹涌而来的佛教和佛学,又为玄学添了无尽的燃料。于是,官方意识形态,变成了门阀贵族挥拂清谈、浅斟低唱的玩意儿。文化上变异,政治上也在变异。自西汉末年以来,中国政治的最大问题就是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东汉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导致政治上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势力愈发强盛。仅仅由于统一的意识形态还在起作用,以及中央政府的武力震慑,才勉强维持了统一的格局。到了东汉末年,在外戚和宦官的争斗中,朝政陡然恶化。党锢之祸摧毁性地打击了朝中仅有的意识形态正统力量的体现者,朝廷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中断,于是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在混战中几个杰出的军阀脱颖而出,但仍然没能走出地方坐大、门阀专权的阴影,反而强化了门阀与豪强政治。西晋统一后,面对地方势力坐大和门阀政治的现实,采取了饮鸩止渴的对策,以实封王族并赋予他们军权的方式来对抗门阀与豪强,然而却导致了更加迅速败亡。进入东晋以后,中国政治进入了皇帝与门阀、豪强共治天下的局面,而门阀政治也经过宋、齐、梁、陈四朝的放肆发展,最终走进了自己的坟墓。北朝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草原特性,但这种制度尚处在学习汉文化的阶段,往往追求对南朝的效法,在制度上缺乏创新。没有南渡的士族,居然也形成了比南朝更有讲究的门阀。门阀政治在北朝也存在,只是跟少数民族政权和部落政治畸形地结合在一起。

    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东汉末年,在各地豪强日益强大的情况下,中央政权非但不能抑制地方的离散趋向,反而在外戚、宦官和朝官的三角争斗中,迅速走向衰落。黄巾起义使得各地豪强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进一步壮大,而且突破了地域界线,形成了若干跨州郡、以军事面貌为标志的大豪强与门阀性的豪强。汉灵帝死后,在突发的外戚与宦官的大冲突中,两者同归于尽,政权落入了毫无经学背景,而且有些胡羌化的凉州豪强董卓手里,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董卓残暴统治下,连两京都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王朝政府赖以存在的物质基本消亡。随着董卓集团的分裂和覆灭,历史进入了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的大混战时期。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关键的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最终曹操利用把持中央政府的有利政治形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击灭袁绍,统一了中原。但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使得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受阻,从此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东汉年间,已经出现了某些世袭为官的家族,在地方上表现为长期把持某一郡的政务,家族势力庞大,拥有大量的依附农民,被称为豪强;在京师,则表现为子孙累代为公卿,呈现出某种贵族化的倾向,人称“门阀”。门阀和豪强事实上的分野并不是那么清晰,也存在着互换的可能,但一个统一的特性就是权力地位的世袭性和家族势力集团化。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以军阀混战为契机,作为维系君臣关系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学开始式微,而那些练兵、打仗、筹粮等实用的学问变得吃香。汉灵帝时的鸿都门学,到了曹操手里被继续发扬光大,诗歌词赋之学不再被人看不起,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亲自操练文学,蔚为风气。同时,东汉以来士大夫狂热追求孝道的风气稍杀,曹操甚至公开强调不忠不孝而有治国之术的人,他也可以起用。在这种传统意识形态衰落的情况下,士人对皇权的效忠已经被极大地削弱,每个人的主公只能是起用他的豪强性的官僚,其效忠基本上指向这些有力者。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出于割据一方的需要,地方豪强与地方官僚进一步结合。地方官如果不是豪强,也必须使自己变成豪强,而且如果想要加强其所控制地方的统治,必须借助当地的豪强。从东汉中叶起就出现的官僚世袭化家族化倾向日益严重,实际上,到了三国时期,地方官已经从朝廷雇员逐渐变成了半个世袭贵族。而在军阀混战时期不得不起用的一些寒族人才,很快地就融入到贵族门阀体系之中,没有对贵族化倾向有任何的纠正。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由于长期战乱,为了求得庇护,农民迅速地佃户门客化,转变成为豪强的依附者。他们或者归附于强势诸侯,成为他们具有半奴隶性的士家制兵户,或者投奔坞壁,成为坞壁主的依附者。独立农户变得非常稀少,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因而也十分虚弱。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魏、蜀、吴三国,实际上都是依赖贵族豪强的支持,才能维持下去。魏国在开始时,皇族就是具有最大势力的豪强。他们聚拢了最多的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族集团内部也因贵族化而受到削弱,因而不得不依靠地方大族的支持才能存活,以至于最后被司马氏联合其他豪族灭掉。吴国建国之初,就依赖江东豪族的支持,吴国掌权的主要官僚基本上由顾、张两大姓垄断。蜀国情况稍好,但也是外来豪强与当地豪强的结合。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从东汉末年起,战争开始成为最大的政治。地方官、豪强或者身兼豪强和地方官二任的割据者,都变成了军人。各个集团都演变成了军事集团,而出于军事需要,集团内部的联系被强化,集团首领和下属之间的依附性关系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从曹魏开始实行的“士家制”兵役制度,使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成为将领的私属。尔后,由于三国分立,彼此间的竞争和战争状态,使得各国内部的势力集团依然要维持其军事化的面貌,他们的私属必然家族化和世袭化。

    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三国中的曹魏,本是来路不够纯正的门阀创立的国家。曹氏发迹,要归功于势力很大的高级宦官,虽然来路不正,被袁绍门下文人诋毁为“阉竖遗丑”,但已经不能算是“寒族”。过去历史学家在判别门阀和寒族的时候,往往看他们的儒学根基,出身的清要与否,显然不合理。事实上,判定门阀应主要考虑其对权力控制程度,以及是否能将这种权力在家族中传递下去。自曹操起兵以来,已经形成了世袭化的军事集团,本身就具有了门阀的特征。当然,这种来路不正的门阀贵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往往要尽可能争取更多的人才,而自然也不像老资格门阀那样,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顾虑,他们往往会选拔一些平民出身的土人,进入集团的高层。可是,集团形成较大的规模以后,曹操集团内部的成员,一部分却又以半独立诸侯的名目存在,将领分兵各地,领土管军。朝中归附的东汉门阀,大多势力依然,只是一时还难以与曹氏家族抗衡。但在曹操在世之日,始终是他称帝的障碍。

    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是重新开始道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二是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显然,曹家想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且也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变革,选官体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一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公元220年,曹丕继任魏王,代汉在即,思有所作为。他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具体办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通典》卷14《选举二》)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虽然属于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访问与编定士人等级。由于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所以,此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状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状况。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分类的影响,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由中正将本地人士评出等级,然后向朝廷汇报,此后每三年清查一次。当时的官阶也有九品,但与这个人品的九级并不是一回事,然而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说,中正所评的品级越高,所授的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迁就快,反之则比较不容易得官,授官也不是重要的位置,事务琐碎且繁忙,即所谓的“浊官”。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开始的目的主要是将原来的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或者朝廷评议,无形之中将选举之权收回了中央。最初,由于曹操“唯才是举”选举思想的余风尚在,中正评定士人的时候,还比较注意其人品和才能,特别是碰到中正比较识人之时,往往比较听从当地的公议,选出优秀人才,人称“犹有乡议余风”(《晋书》卷36《卫瑾传》)。但是,用不了多久,这个制度就变了味道。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初尚书左仆射刘毅语。见《晋书》卷45《刘毅传》。)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表面上来说,是由于一个简单的技术环节,即在评议的标准中设置了“家世”这一参考项目。这个项目虽然只是参考因素,但由于“家世”是死指标,或者说硬指标,而一个人的德才状况的标准相对来说则要软得多,有见仁见智可能,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定的标准。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软指标依从硬指标的现象,这样一来,“家世”就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是,当初的评定指标为什么会将“家世”考虑进去,而且,后来任命中正时为什么会考虑高官的意见。显然这其中有门阀政治的因素,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门阀世族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政治设计的时候,有意无意地都要受他们所左右,这才是九品中正制最终变质的深层原因。

    曹家这个来路不正的门阀做了皇帝,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门阀。所以,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

    进入晋朝,九品中正制出现进一步的异化,人们越来越往高等上攀。等级虽然有九个,但在人们眼里,只有上下或者高卑两等。只有一、二、三品为上品,其余为下品。而上品之中,一品是留给皇族的,这用不着中正来评,结果等于虚设。所以,大家都往二、三品上挤。久而久之,三品也没有人乐意要了,大家只想着二品,人称“灼然二品”,不评为二品就不依不饶。事实上,凡是像样的门第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挤进了二品。而门第不高的,则统统被排除在二品之外,都算是卑品。这样,作为汉代以来统治基础的士人,就被明显地从血缘上分化成为世族和寒族两个部分。前者处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地位,而后者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长期徘徊在边缘。

    在制度上,到了完全按门第选举的地步,中正官也就没有什么用了,吏部靠名门大姓的谱牒直接选官就是了。但是由于同一个姓氏,门第高下是不一样的,而某些跟望族同姓的寒族,往往假造谱牒,冒充高门。于是,作吏部的官,都必须有一种特殊的本事,即熟悉谱牒,精通谱牒之学。进而造成一时之间谱牒之学大盛,民间多有人习之,甚至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的秦王府还有位属吏李守素,特别精通谱学,“人称‘肉谱’”(《隋唐嘉话》上)。

    西晋实行“户调式”,原本意义是打算借此抑制豪强门阀兼并农户的势头,为国家多增加编户齐民。因此,它规定了王公贵族和官僚们占田和荫客的数额,比如第一品官可以占田五十顷,每低一品,减五顷。一、二品官可以荫客五十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九品一户。原以为规定了占田和荫客的数量,就可以抑制兼并,将门阀豪强荫占的农户限定在一定范围。然而,“户调式”实行后,实际等于将豪强门阀占田荫客的现象合法化、制度化了,由于大多数官僚体系的成员都或多或少地豪强化了,所以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按规定去限制自己,削减本来已经有的田亩和荫客佃户,人们所在乎的往往只是制度规定可以占田、可以荫客的层面,而这个层面的内容,落实到操作层面,只起到了进一步促使社会贵族化的作用。如果说,九品中正制还只是将读过书的士人家族贵族化的分化加以强化,而“户调式”则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贵族化倾向。西晋时期,东海王氏、河内山氏、泰山羊氏、京兆杜氏、颍川荀氏、陈氏、平原华氏、山阳郗氏、河东裴氏、卫氏、扶风苏氏等一并显赫一时,成为最为人艳羡、权势也最大的名门望族。

    西晋二世而亡,但渡江以后的偏安政权,由于势单力薄,对世族的依赖更加严重。显然,已经发展了百多年的世族门阀势力,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场战乱而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胡人石勒杀掉了几万士族,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随着残余的晋室逃到了江东。东晋建立之初,就是依靠这些渡江的士族的支持才维持下来。所谓“王与马共天下”,讲的就是身为世族领袖的王导,辅佐司马睿的事。据说司马睿登基时,居然要王导和他一起坐床(床即龙床,用来坐的,当时还没有椅子)。后来,在王导等人的调和下,江东当地的士族也承认了司马氏政权,王、谢、桓、庾四大姓占据了东晋门悯金字塔的塔尖。

    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

    西晋立朝,华夏一统,按道理应该实行强化中央集权制,才是正理。但是西晋却拿出部分疆土,实行了西周式的分封制,将嫡系皇族27人封为国王,开始还将他们留在首都,后来竟然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西晋的这些封国虽然占地并不大,但跟曹魏的分封有根本不同,国王们对自己的封地有完全的支配权。封国不仅有土地人口,而且官吏的设置任由国王支配,封国的军队也归国王统率。其中5个大国,有户口20000余,可以有军队5000人,中等国户口10000,也拥兵3000人。

    从表面上看,西晋的这种制度变革,是吸取了所谓的曹魏教训。曹魏皇家子孙虽然封王,但都被禁锢在封地上,没有一点力量,因此,当司马氏大肆篡权的时候,没有自家人来帮忙。不过,这种教训与西汉立国时从秦朝的覆灭中吸取的几乎一模一样。士族出身、精通经史的司马氏应该知道,汉初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握有实力的同姓王,实际上对中央政权是更大的麻烦,因为他们拥有别人所不可能有的血统上的合法性。所以说,西汉初年历史的重演,背后应该有另外的原因。

    曹魏失国,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贵族化。土地和人口都被处于中间的门阀贵族夺走,中央政权日益削弱。而原来打天下的集团精英,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只能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各自的封地或者家乡,安享尊荣。曹魏集团的人才日益凋零,对京师军事力量的控制也大不如前。与蜀国的连年战争,逐渐暴露出曹魏集团的弊病,而战争压力又使得王朝政府不得不借重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大姓,所以司马氏得以乘机联合其他士族大姓,发动政变灭掉在京师的曹家势力,进而取而代之。就跟秦朝二世而亡一样,曹魏的失败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分封的过错,这一点,司马氏即使没有完全意识到,至少也不会全无所知。

    实际上,西晋之所以大封皇族,主要是想以贵族化的方式抵御贵族门阀的势力。西晋以人为的方式,培育起一大批更大的却跟传统士族不同的贵族来,让这些皇族对抗贵族门阀。司马氏也是靠士族门阀的支持起家的,他们当然知道,从东汉以来盘根错节的门阀士族,其力量之强大,绝不是中央政权在短时间可以削平的。所以,司马氏采取这种办法,从理论上无可厚非,只是实际效果却像是在饮鸩止渴。因为自秦汉以来,同姓皇族对皇帝的威胁是最大的。在西周宗法制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王权的继承没有了原来的宗法秩序,只要是王室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帝王,只要有相应的物质和军事条件,谁都可能有非分之想。晋武帝之后,晋室衰落,有实力的诸王乘机而起,祸乱朝廷,实在是势所必然,怨不得别人。

    在大封同姓王的同时,西晋还以五等爵大封士族和功臣。只是给予的封地既小,又与士族们原来的势力范围不一致。实际上,这种做法与实行“户调式”一样,不过是力图削弱士族门阀。可是,这种如意算盘还是落了空。士族门阀遥领了封地,但却依然把持着原来的势力范围,而且可以堂而皇之地占地荫户,行贵族之实。对此,西晋王朝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继续饮鸩止渴,赋予同姓王都督、大都督的名义,让他们掌握数州的兵权,企图借此抗衡士族门阀。结果是在以个人魅力尚能控制局面的晋武帝死后,这些手握军权的同姓王开始作乱,演出“八王之乱”的悲剧,颠覆了西晋王朝,重演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是个制度紊乱的年月,但又是个各种创新初现的时代。后来在隋唐时期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在魏晋已经出现雏形,只是还不够稳定。同时原来的三公九卿制依然存在,虽然更多地成为一种名誉官衔,但由于各自的机构不撤,所以,不排除特殊情况下,旧体制重新掌握实际权力的可能。但总的来说,新的三省实现制度替代的趋向还是明显的。双轨制的存在,是制度变迁过渡时期的一大特色。

    1.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

    在西汉武帝时,由于君权扩张,除了尚书台开始扩大之外,皇帝身边的各种侍从和顾问也开始增加。其中有一些是备顾问和咨询的“文学侍从”,以各种大夫、议郎、给事的名义出入内廷。还有些是专门陪伴皇帝左右的,做些应手的事情,或者插科打诨,给皇帝解闷,以常侍、侍中等名目存在。做后一种侍从的,往往为士人和宦官,到了东汉,宦官逐渐多了起来。东汉灵帝时,成立侍中寺,赋予其“省尚书事”,即审查尚书起草的诏书的权力。东汉的覆灭,依附在朝廷大树上的宦官集团受到很大打击,于是进入三国时代,皇帝的侍从又恢复到了西汉时的状况。

    这两部分侍从的前一部分,在魏代汉以后,逐渐演变成了皇帝的专门秘书班子——中书省,而后一部分则演变成门下省。显然,这种演变也是由于皇帝力图对权力直接控制的结果。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而尚书台内朝的意义也随之变淡,实际上成了兼任尚书事重臣的附属机关。曹操在事实上取代东汉王朝后,用自己的幕僚为秘书,将本属尚书的草诏权拿了过来,直接掌握。朝代更迭之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顺理成章地将秘书变成中书。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了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

    中书省设中书监和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其下有舍人、通事等属官。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而且由皇帝的近侍顾问转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权威日重,人称“凤凰池”。虽然当时尚书令官阶还是比中书省长官要高,但一般士人均以在中书任职为荣,是第一号清要之职。西晋荀勖久任中书监,后迁为尚书令,人往贺之,勖怒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晋书》卷39《荀勖传》)对于权力欲颇重的荀勖来说,负责行政事务的尚书令,既没有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中书监地位重要,也没有其富有荣耀感。实际上,自西晋以来,中书监、令已经成为高品势族的专有物。

    2.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

    皇帝侍从中比较有文学才能、平时充当顾问的一部分,分出去成立了中书省,而比较纯粹的侍从也开始发挥作用。自秦汉以来,这一类的侍从杂用阉人,属于伺候皇帝的人,甚至连亵器虎子(尿壶)、唾壶都管,后世讥讽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注)。做的事虽然不堪,但由于能与皇帝近距离接触,所以依然被人看重。两汉有许多著名人物,像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是侍中出身,以滑稽出名的东方朔,也是个中人。魏文帝曹丕设侍中、散骑二曹,并令二曹长官侍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郎等,在尚书奏事时在坐。可见,侍中的地位已经凌驾于尚书诸曹之上,可以跟尚书令相抗诘。

    进入晋朝以后,设立门下省和散骑省,但以散骑省隶属门下(后合而为一),长官为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属官有散骑常侍、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等,有议论尚书奏事之职。在对尚书奏事说三道四的同时,由于其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时常对皇帝的阙失提点意见,起拾遗补阙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即获得了所谓“封驳权”。这样,就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约。同时,门下省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决策,成为政治核心机关。至此,尚书台(南朝改省)的权限只限于行政事务执行,三省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分工制约机制。

    在这种情形下,门下省的人员开始注重文学之士。不过,由于门下省官员依然是皇帝的侍从,所以,在人员挑选上,往往还注重“风姿”,即相貌的漂亮。在两晋南北朝期间,门下省的主要官员由于接近最高权力中心,参与机要,所以跟中书省一样,成为门阀的首选之职。

    南朝宋代文帝时,王华为侍中,经常与皇帝接膝共语。孝武帝时,挑选侍中,讲究风貌,其中何偃深受宠爱,与武帝形影相随,一次同辇而行,车过门坎,颠了一下,何将倾倒,武帝马上将他接住,说,我是陪你的。(《南齐书》卷16)

    3.尚书省分工的细化

    原来无所不管的尚书台(省),现在权限被限制在行政执行上。虽然权力有所缩小,但事务比较专一,反而有利于其机构分工和职权细化。所以,在魏晋时期,尚书台的机构反而得到了扩大,办事人员成十倍地增加,负责的实际事务也大大增多。原属九卿的大部分管辖事务,也归属尚书台。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尚书台才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从原来主管皇家事务的少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不过,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个过渡时期,制度的稳定性很差,加上作为执行机构,本身事务就比较繁杂,而这一时期政治格局本身变化也比较大,所以,比起后来的尚书省六部,尚书省的内部分工一直多半体现在尚书这一级,即后来部以下的司一级。在这一级上分工是明确的,但尚书以下各曹的归属比较混乱,往往几个似乎不相干的曹归在一个尚书门下。同时,机构设置也不稳定,尚书的数目时有增减,省下时而五尚书,时而六尚书,时而七尚书。每个尚书管领的部门有的比较有同一性,像吏部和度支,其他的仍然比较杂乱。魏为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尚书;晋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东晋则减为吏部、祠部、五兵、度支、左民五尚书;南朝则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六尚书,有时加一个起部,呈现出过渡时期官制变动不居的特征。

    总括起来,这一时期的尚书省下面的各部尚书大概有这样几个:

    (1)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是从东汉的选曹尚书转化而来。它去掉了原任主管的祭祀之责,专管官吏选任、考核、升迁。自曹魏以来,吏部尚书一直处于各尚书首位,地位之高,权位之隆,有时甚至压过尚书省长官。自两晋以来,吏部长期为高门势族把持。渡江以后,更是王、谢家族的掌中物。南朝谢览,“三世居选部,当世以为荣。”(《梁书》卷15《谢览传》)虽然有时皇帝为了跟势族抗衡,故意找寒族人士担任,但往往不能长久。把持吏部是维持门阀政治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只要门阀势族的势力尚大,就不可能放手。为了维护势族高门垄断高官的局面,吏部尚书甚至可以公然对抗宰辅的旨意。东晋穆帝时,司马昱为宰辅,想要任命两个非势族出身的人做不大的地方官,可是吏部尚书王彪之居然抗命,认为即使如此,他们也不配。(参见《晋书》卷76《王彪之传》)渡江以来,历代皇帝和宰辅均有意削弱吏部权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在门阀政治占主导社会背景下,吏部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改变的。

    (2)度支尚书。

    度支即国家的财政。自曹魏起,国家财政管理开始专门化,设度支尚书,分设主管国家收支、仓库管理、户籍管理、田赋管理以及货币和度量管理等曹(部门)。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属于政府的“财神爷”,权力也很大。但由于事务较繁,而且管理的是世族人士所不乐计较的金钱,所以,不算世族所热衷的清要岗位。

    (3)祠部尚书。

    这一时期,客曹与祠部往往混用。不过,这个部门主管的事务却比较固定,掌管礼制和祭祀,兼管外国来客。北朝的祠部有时还负责管理国家工程和屯田事务。

    (4)左民尚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踏诸天万界 重生之嫡女上位记 重生之璀璨的逆袭 剑鬼蛊师+番外 系统教我如何自救 宅婿崛起 傻王别装了,丑妃靠美色称霸京城了 重生学霸,不会真以为学习难吧? 变身在美漫 趁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