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生

字:
关灯 护眼
醉书生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 第6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6章 考试帝国——隋唐(第2页)

    当然,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世族的势力。虽然隋朝统一以后,世族已经处于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门阀政治依然阴魂不散,对于这种导致君权式微的政治社会状况,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自隋朝以来,皇帝就一直在处心积虑地削弱世族残余势力,尽量打破人们过去的门第观念。但是,到了唐太宗的时候,高士廉等修《氏族志》,依然按从前的规矩,将北方的所谓第一大族的崔氏列为第一。受了皇帝的申斥,才将皇族排在第一,但仍然抵制唐太宗的意思,不按现任官僚的地位来排列氏族。可是,科举实行多年以后,旧世族势力逐渐地不削而自削,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了。无论什么人,只要不是法律规定不能科考的贱民,只要读过书,有相应才华和才能,就有可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虽然旧世族还有些残存的文化优势,但随着唐代文体形式的转变,文风的转移,六朝华丽的文风不再受欣赏,骈文和大赋也不再有市场,而且进士考试说是诗赋并考,但实际重视的只是新兴的诗体排律,旧士族的文化优势也就逐渐消失。当然,唐代的政策其实是对现任官僚实行优待的,中央国子监系统最好的学校,都只对中高级官员和皇族开放。但是,由于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教出来的,学校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诗才的影响并不太大,所以,科考并没有因此而向官宦和皇族子弟敞开大门。从那以后,历朝历代,从科举考试出息的人中,寒族子弟占了绝大比例,而王孙贵族则没有多少份额。唐代以后,即使是父祖都为官的人,往往也将家族的传统定位在读书上,强调子孙必须从科举上出息,在考试上见功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宋代开始,中国就没有了高门槛——世族。

    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唐朝诗歌的兴盛,显然与进士考试考诗赋有着很大关系。唐诗繁盛,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至于后人再也无法在诗上超越唐人。由于唐朝是当时世界头号帝国,其文化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地区,所以唐诗也传播到了世界,甚至成为周边国家喜爱的文化形式。日本和新罗的精英甚至来到中国留学,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越南和新罗还模仿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随着科举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一个人无论门第高低,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才有受人尊敬的资本。由于机会对更多的人开放,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乐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人学诗的也越来越多,印刷术从此普及,书变成了一种商品。不仅男人能诗,女子也能诗,有些能诗的名妓甚至让科考的佼佼者惭愧。好诗随着人们的传诵,歌儿舞伎的吟唱,很快就传遍全国。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世界也能得到尊重。

    更重要的是,科举使得乡村的文化教育围绕着它来运行,从而使中国文化烙上了官文化的烙印。一个与国家政权密切相连的阶梯,从乡村一直连到庙堂,使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了文化网络上的支持。

    科举制也对官场风尚的变化有某种影响。知贡举的考官,往往通过考试,与所录取的考生结成师生关系。而同年被录取的人,则形成了“同年”关系,进士们往往非常看重自己的房师座师,视之为知遇者。而同年也是一种非常强固的纽带,在官场上,这些人往往凭借这种关系,形成网络,相互攀缘,人称“朋党”。虽然皇帝一般对此都持否定态度,但是,这种由科举产生的朋党关系,在官僚帝国里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农业的传统国度里,人们脱离了农村之后,往往要依托某种类宗族乡土组织,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展活动。科举正好给了进入仕途的人们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和凭借。

    当然,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这种状况,使得从隋唐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向被遏制。知识学习被限制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讲求上。其他专业知识则退回到了师傅私相传承的作坊阶段。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其次,科举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这对于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旧余波未平。

    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唐代已进入官僚制的成熟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形成,官员的任用考核制度也日趋成型,各项程序和各种技术指标日趋完备,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1.官员的任用和任用方式

    唐代官员的任用方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试,即试用。二是守,汉代的守为试用,唐代为实际任用。三是知,即权知某官的意思,系由皇帝亲自下令委任的某些职务,往往是以他官兼任某职,但所知之职往往变成了真正负责的官职。四是行,品级高的官员,担任与品级不相应的低品级官职谓之行。五为带,即以本官品之外,兼带其他官品。六为兼,即兼任。七为领,与兼带类似。八为摄,即暂时摄理。九为同,即等同于某官,有在本官品之上,再赏赐一级的意思。十为判,即非该官职者,但做该官职之事。十一为权,权知暂代的意思。此外,还有检校,原指代理,后为地方官加中央衔的意思。充,指特别派遣充任的意思。勾当,特派兼任的意思。斜封,指没有经过宰相政事堂,不经正式任命,由皇帝私下委派的官。严格来讲,斜封是不合法的。

    武则天时,出于打击反武势力的需要,酷吏当政,鼓励告密,官员缺额甚多,于是大肆斜封。进士、明经落选者,并乡村蒙学教书先生大批被封以官职。中宗复辟,斜封得官者凡二百余,有从屠户商贩而骤得高位者。

    隋唐时期官员的任用都要由吏部发给任命状,即所谓“告身”。这种制度源于南北朝中后期,到了隋唐开始定型。告身例由中书舍人起草,在专门的纸或绢帛之上填写好,然后盖上吏部的专用大印(武职则用兵部印),发给被任用的官员,作为上任的凭证。唐朝中叶以后,任用制度开始腐败,吏部往往有大量空白告身,随时填写人名,以备卖官之需。

    跟汉朝不同,唐代所有官员的任用,权限均在中央,地方的杂佐官也由科举出身,然后由吏部任命。唐代地方官的任期,州刺史和县令三年一迁,杂佐官四年一迁,中央官四年一迁。

    隋唐时期,官阶分为九品,每品有从正之分,自四品以下,每品的从正两个等级,又分上下阶。这样从一品到九品,共有30个等级。九品之外的吏,也有官品,九品之内为流内,九品之外为流外,流外有流外勋品。从二品到九品共八等,之外还有视流外勋品,也有八等。官品是官员的品级,官职是官员实际担当的职务,某官职一般规定有相应的品级,但并不一定非得完全相当,高品担任低职,低品担任高职的都有。就是说,官品相当于你的级别,而官职才是你的实际职务。

    有一位县里的小官,听说有位老婆婆会用琵琶给人算命,于是前去问自己的官运。老婆婆弹了几下琵琶说,这个官人真是富贵命,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后年得三品,更后年得四品。小官说,阿婆错了,品少者官高,品多者官小。婆婆说,那我改一改:你今年减一品,明年减二品,后年减三品,更后年减四品,更得五六年总没品。(张鹜:《朝野佥载》卷3)

    2.官员的考核

    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已经进入标准化、程序化的轨道。

    (1)考核机构。

    隋唐官员考核机关是尚书省的吏部,由吏部尚书和侍郎亲自掌握,具体负责的单位是吏部的考功司。考功司不仅负责中央各个部门和地方长官的考核,还负责汇总检查全国的考核情况,将考核资料存档,以备官员升迁时参考。中央各个部门和地方衙门内属员的考核,由部门和地方长官与衙门中专门负责考核的官员主持进行。中央高级官员的考核,则由监察机关和皇帝亲自掌握。

    (2)考核标准。

    唐朝官员的考核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标准,所谓“四善”:一为德义有闻,二为清慎明著,三为公平可称,四为恪勤匪懈。即品德好讲仁义,为官清正,断案公正和勤于政事。还有一类是为官的业务标准,所谓的“二十七最”,即二十七类官职的业务业绩之最。从谏议、选举、考核、礼制、司法、军事到地方行政、学校、税收、仓储,甚至医卜星相都包括在内。当然,对于具体官员来说,其实只有一项适合于他,所以,做到“一最”,就是业务上的最高评价了。

    除了以上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之外,对于地方官,还有一些具体业绩考核指标,比如在任期间所辖地方增加了户口和耕地,则考核的时候加分进等,反之则减分降等。

    (3)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三至四年进行一次。大考综合几年的小考情况,定出官员的等级。一般来说,唐代考核官员的时候,将“四善”和“二十七最”的标准综合起来,将官员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新唐书》卷46《百官志》)在具体操作上,各个衙门对官员进行考核的时候,先由被考核者自己写出“自我鉴定”,当时叫“当年功过行能”,然后由部门负责考核的官员,根据被考核者的表现和他的自我鉴定,写出考状(单位鉴定),由部门长官当众宣读,大家再进行评议。各部门长官,由上级长官考核,中央各部和州刺史则由吏部进行考核。

    贞观年间,桂阳县令阮嵩怕老婆。一日在官厅会客,招女奴伴歌,他的老婆闻后披发跣足闯了进来,进门就拔刀相向,吓得大家作鸟兽散,阮嵩钻进床下久久不敢出来。后来考核,刺史做考词曰:妇强夫弱,内刚外柔。一妻不能止,百姓如何整肃?妻既礼教不修,夫又精神何在?考下。(张莺:《朝野佥载》卷4)

    凡是考核被评为中上以上等级的,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为中中,不加不减;凡考核为中下等的,每降一等,减禄一季,考下下者解职。考核成绩在吏部备案,以后的升迁降黜,都以此为凭据。

    卢承庆为吏部尚书,主官吏考核。有一官督运漕粮,遇到大风而损失殆尽。卢为之考评道:“监运损粮,考中下。”然而这个官员听了以后毫不动容,一句话申辩的话都不讲。卢很佩服他的态度,遂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那人听了以后,仍然无动于衷,了无喜色。结果卢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刘肃:《大唐新语》卷7)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隋唐的监察体系,跟前代略有不同。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的机构,形成了三套班底。东汉以来,原来御史台的负责人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变成了御史台真正的主持者。进入隋朝之后,将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大夫,主持御史台,另置治书侍御史2人为副。唐朝则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恢复了西汉体制。

    御史台下设三院,一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隋朝12人,唐朝设9人,官阶从七品下,负责上朝礼仪纠察和京师城内的巡查。二为察院,设监察御史,隋制12人,唐制15人,官阶正八品上。负责监察百官和分巡地方。监察御史以入院先后排座次,以先人者为尊,其各自的任务也有区别,资格最老的三人负责监察各部。每人分两个部,其余的分巡地方,资格最浅的,巡查的地方最远、最苦。

    资格老的监察御史相当威风。京兆人高丽,是为御史台送公文的差役,御史台令史伪造文书诈骗,事情败露,令史逃跑。御史张孝嵩抓高丽顶罪,严刑逼供,使高丽两脚残废,锻成死罪。大理寺抗命,认为依法人已残废不应再加刑(处死),御史大怒,说,两只脚废了也不耽误他造伪!于是令两人夹着高丽赴街市,杀掉了。(张鹜:《朝野佥载》卷2)

    在殿院和察院之上,设置台院,内设侍御史,隋制8人,唐制6人,官阶从六品下,负责总理御史台的一切事务。其中,以年资最老的侍御史一人,担任知杂侍御史,负责挑选和考评御史和处理杂务。其次设知公廨侍御史一人,负责日常事务。再次设知弹纠侍御史一人,负责协调对官员的弹劾事宜。最后另设知推侍御史2人,分别负责“东推”和“西推”,东推掌管纠察京师百官的违法失职案件,西推掌管地方州县的官员违法失职案件。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和察院的监察御史,按例要协助东西推工作。

    唐大中十二年正月,含元殿大朝会,太子少师柳公权八十高龄,为百官班首,上朝朝贺。然而待仪式行半,已经疲劳不堪,及轮到给皇帝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时,把“和武光孝”念成“光武和孝”,结果当场遭到御史的弹劾,被罚俸一季。(王谠:《唐语林校证》卷4)侍御史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百官上朝时的礼仪行止。

    武则天时,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快要升三品了。一次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馋人之极,便买了一个,在马上吃了。因此遭到御史弹劾,说他行为不像大臣。结果武则天下令,不许他再升三品。(张莺:《朝野佥载》卷4)

    此外,唐朝分设东西两都。在不常驻的东都洛阳,按规矩要留一个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留守机构人称“留台”。

    除御史台之外,由于尚书省长官已经变成宰相,而下属的六部又逐渐成为行政执行的基本部门,功能渐次独立,所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无事可管,就演变成了另类的监察官员。他们不仅负有监察百官之责,而且还可以弹纠不称职的御史。

    隋唐地方区划比较小,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存在问题,因此,特别注意对地方官的监察。朝廷往往设置专门的监察机关和人员,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隋朝有专门的司隶、谒者两台,设刺史巡查地方。唐朝则定期派出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等官员,与监察御史一道,担负巡查地方的责任。后来,原设的各使大多演变成实体性地方官,于是,朝廷利用盐铁转运使来承担监察任务。

    唐朝的门下省长官被列为宰相,但门下省官员却依然担负着谏议的责任。门下省的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都相当活跃,经常给皇帝提意见,对宰相的政务处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干涉朝廷大员的任用。唐朝还设有前代所没有的谏议官员,即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隶属门下省,右则隶属中书省。

    阳城为谏议大夫,唐德宗想用裴延龄为相,结果被阳城得知,誓死反对,最后德宗居然改了主意。(王谠:《唐语林校证》卷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中前期政治比较开明,因此监察体系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御史和谏官不仅弹劾违法官员,而且经常给皇帝提意见。这使得皇帝们时常要为之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百官的行为也有所收敛。唐朝的监察官员经常在朝堂之上,在百官聚会的朝会上当众宣读弹章,令被弹劾者十分难堪。

    唐高宗显庆元年,侍御史王义方在朝会之上,当众弹劾中书侍郎李义府逼杀大理寺官员。弹章念毕,他大声呵斥李义府退出行列,李义府自恃官高爵重,姑望不肯退。王义方再三呵斥,李一直看着皇帝,可皇帝一句话也不说,李不得已退下。(《唐会要》卷61)

    到了唐朝晚期,检察系统的作用大打折扣,御史自身贪渎,玩忽职守,谏议无人听从,整个官僚机器趋于锈蚀,王朝也就寿终正寝了。

    洛州司佥严升期摄侍御史,于江南巡查。此公喜欢吃牛肉,所至州县,人家都要为他宰牛漉酒。事无大小,只要给他金子,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到之处,金价为之上涨,人称“金牛御史”。(张鷟:《朝野佥载》卷3)

    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

    府兵之名始见于西魏,但西魏的府兵还是带军籍的私兵,士兵要随将领之姓,是将领的私属。北周时,开始吸收均田制的农民当兵,府兵开始向国家化方向发展。隋朝建立,推行军队国家化自然是制度建设的主攻方向,所以,府兵制彻底与均田制相结合。凡是军士,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军人不再有特殊军籍,完全归属乡村的坊里管理,虽然军府还在,但已经成为分得土地的军士(实际上是农民)平时训练和服役的管理机构,从此形成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设置诸道折冲府,管辖府兵。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各设专职军官若干、军曹若干,负责平时的训练,每年上级机关点校检阅一次。上府辖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平时就编成军队组织,十人为火,火有火长;五火为队,队有队长;两队为旅,旅有旅帅;三旅为团,团有校尉。自队长以上,皆有官阶。士兵训练和入伍(上番)时,按编制行动,由折冲府的军官率领。府兵21岁服役,60岁退役,在这期间都要为朝廷当兵服役。府兵除了平时集中训练以外,主要任务就是到京师和边境服役,又叫“上番”。按服役地点的远近,决定服役的方式,如果500里内,则一个府分成五组轮流服役;如果1000里,则分成七组轮流,余类推,每年服役1个月。如果恰好赶上战争,那么就得延长,以后来的服役量折补。府兵上番,须自备武器装备和粮食,只有超过规定上番时间的时候,才由国家提供粮食。府兵每3年选1次,挑选的时候既要考虑家产,又要考虑被挑民户的男丁多寡,一般是考虑多财和多丁的。

    府兵是唐朝初年的基本军事力量。按道理,府兵的选点应该按人口的分布平均分布,但实际情况却是,军府大部分集中在关中地区,也就是说,关中地区的人,构成了唐朝初年军队的大半。“(唐)太宗列置府兵,分隶禁卫,大凡诸府八百余所,而在关中者殆五百焉,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资治通鉴》卷228《唐纪44》)实际上,不仅府兵大部分是关中人,军队的将领也大部分是关中人。泛而言之,唐朝立国,实行所谓“关中本位”,从皇帝到勋臣基本上都出身关中。可以说,关中人是那个时代的统治人群。当然,我们不排除这里有关中人膂力强劲、高大威猛的因素。因为那是一个胡汉杂处、人口素质因游牧民族混杂而得到极大提高的地区,所以多出一点军人,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比例如此不均衡,恐怕就是统治的地缘因素了。事实上,也许只有关中来的军队,皇帝才能放心得下。

    应该说,府兵制在唐初,还是比较有效的。在对付突厥的战争中,府兵发挥了很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因为唐初的府兵,大部分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这些老兵在分给土地之初,既保有原来的战斗力和作战经验,同时又为分得土地感到鼓舞,所以制度才有如此的效能。从本质上讲,一个农业民族,想要使居民既做战士又做生产者,其实是有些难度的。即使勉强实行,效果肯定不如游牧民族那么好。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游牧或者游猎民族来说,马上的骑射功夫,平时和战时没什么两样,平时的生活游动性就很大,战争所需要的背井离乡、长期流动,对于他们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所以,游牧和游猎民族,一旦出现杰出的领袖,往往会以他们平时的生活组织为基础,建立牧兵合一的军事组织。这在对付汉民族的战争中,多半会比较有效。但是,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族,模仿这种制度对付游牧民族时,却常常力不从心。道理很简单,农业生产与打仗之间,相似之处太少,而且,农业生产所要求的不误农时,大量的劳动力投入,都与战争的要求背道而驰。背井离乡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完全不可能像游牧民族那样,将家庭驮在马背上,什么地方可以生活,就在那里安家。因此,我们可以说,唐初府兵的成功只是一个例外。

    另外,军府过分集中于关中,使得关中人当兵成了一种职业,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一方面,一般老百姓被频繁征发,“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兵车行》)关中农田荒废,生产下降。本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很快就凋敝下来,地处关中的长安越来越依靠南方漕米的供应,由于运输不便,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到洛阳“就食”,关中的农民日益贫困化,大量农户濒于破产。另一方面,出身勋贵之家的府兵,由于往往派去做皇宫的守卫和皇帝的侍卫,很快就会升为军官,成为一般府兵的管理者。这些纨绔子弟,没有经历过战争,又只知道作威作福,使得府兵日子更加不好过。所以,富者雇人代替,而穷者难以应付,自备军械和口粮,也成为府兵日益难以承受的负担。上番的日子也越发难过,结果是大批关中农民逃亡,府兵越点越少,从三年点一次,到六年一次。到了开元年间,朝廷干脆停止了府兵的上番,府兵制名存实亡。

    府兵停止上番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首先出现的是团结兵。团结兵是地方政府招募的军队,从武则天时代已经开始广泛出现,主要用于防范和镇压边境和西南少数民族。无论何人,只要骁勇都可以当兵。被招募以后,免去一切徭役和赋税,平时在家练习武艺,按时集中阅试,有事时则出征。其次是扩骑。系开元年间,由宰相张说的提议开始征召的。扩骑和团结兵一样,只要身体条件合乎标准,所有人都在被招募的行列。被选中以后,免除徭役和赋税,需要时则集中起来出征。团结兵和扩骑,跟府兵不同的是,不再严格隶属军府,出征也不用自备资粮,而且国家还发给一定数目的补贴。

    如果说,团结兵和扩骑还不属于完全的职业雇佣兵,他们平时还属于老百姓,生活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平时所从事的行业,当兵的收入只占一部分的话,那么边防上的官健,则是一种以当兵为职业的雇佣兵。由于府兵逐渐无力自备资粮,于是在担任守边任务时,边境军镇开始用发补贴的办法,给予上番的府兵资助。这个制度逐渐发展到招募乐意长期在边防驻守的男丁(实际上是流民和半流民。后期则大量招募少数民族),由军镇发给衣食和金钱,形成了边境上的常备军,人称官健,属于完全意义上的职业雇佣兵。

    在募兵制的发展过程中,团结兵和扩骑属于不完全的雇佣兵,而且多处在内地,时间一长,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无事以后,也渐渐开始流于形式,武备废弛。但官健作为边境上的常备职业军人,由于不断地有战事(有唐一代,边帅生事,对外取攻击策略是一大特色),因而得到锻炼,本来职业军人的军事素质就要优于半职业兵,这样一来就更加精锐。而且唐朝盛时,皇帝经常对外扩张,结果是促使边境的军队不断扩展,边兵不但强,而且人数也不断增加。而内地,包括京师则武备废弛,府兵、团结兵和扩骑都走向了没落,百无一用。更重要的是,唐朝由于皇族的少数民族血统,所以根本不在乎用少数民族将领统兵——这个在其他朝代看来需要顾忌的问题。所以,长期以来,对王朝缺乏文化依附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随着军功的增加而官越做越大,在实行诸道节度使制度之后,许多边帅担任权力很大的节度使,造成了军事上内轻外重的危险局面。某些少数民族将领,刻意招募善战的少数民族为兵,形成自己的私人部队。如安禄山就招募几千少数民族壮士,组成自己的亲卫部队“曳落河”。最后,在外表上看起来唐朝的最强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蓄谋已久的胡人边帅终于发动了对朝廷的叛乱。当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将叛乱讨平时,已经元气大伤,而就此形成的边地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此起彼伏,最后,唐朝还是完结在军阀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

    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1.从州县二级架构到道、州、县三级架构

    南北朝时期州、郡、县的三级地方行政架构混乱不堪,作为第一级行政架构的州,已经不复有原来的规模,而作为二级架构的郡也已经名存实亡。北周虽然还是州、郡、县三级,但只有州和县地方官到任理事,而郡这一级只拿干薪不管事,实际上等于是两级架构。于是,隋朝统一后,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有时也称郡)、县两级制。隋朝有州190余,而唐则有州和府360个,州比秦汉时的郡还小得多,州一级的地方官权力小多了。割据反叛的可能性彻底消灭了,权力和地位也大大降低(秦汉时二千石位比九卿,入朝则卿相),地方做事的能力也降低了。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将天下州县按山川形势,分为十道。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道只是作为一种地理区划,并没有行政意义。有时,朝廷派出巡察使臣,也不严格按道来派发。盛唐时节,鉴于州县官吏贪污腐败现象日多,于是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性质的采访使一员,负责地方监察。由于常驻地方的监察官的权力,从来都有膨胀趋向,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道已经基本构成了一级行政架构的雏形。

    唐朝边境各州,凡总辖军民两政的为都督刺史。唐睿宗时,为强化边防的需要,开始出现边地节度使的名目。开元中,朝廷在边境设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大多由边将(都督刺史)升任,总管一方(数州)的军、政、人、财以及监察全权。“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道,均设节度使,掌握一道的全权。这样,道就成了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人称“藩镇”。唐朝的行政架构,又从二级变成了三级。

    2.地方政府机构

    (1)道。

    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所以,这级政府按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制州县的“使节”。在藩镇盛时,各道凡有军事割据性质的,一般称节度使,其余的设观察使。这些坐镇一方的诸侯,都有中央官的名义,最高的是“同平章事”,与宰相相等,次一等的有“检校三公”、“检校尚书仆射”、“检校御史大夫”、“检校六部尚书”等等。当然,随着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所有中央官的头衔都变成了荣誉衔,而且愈加愈高。那些父死子继的藩镇,当政权交替时,必然要求中央政府重新将这些头衔再行颁给继承者,否则就会公开叛乱否认中央政府的宗主权。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息事宁人,中央政府都会将这些头衔给这些割据者,作为羁縻的一种手段,维持上下的平安。而割据者由于自身生存合法性的理由(担心其他割据者的觊觎,来自下面的骚动等等),也需要来自中央政府的认可,而这些头衔就意味着中央的承认,所以必须争取到手。

    节度使一般要在所辖州中,选择一个富足坚固的州城作为驻节地。在城里修建一座牙城(古代军将都有自己的旗帜,人称“大牙”,旗下的部曲,人称牙兵。武将驻节地,建有牙城,后人化“牙”为衙),作为自己的办公地和住所。由于节度使一般都是武人,所以麾下必然有一批将领,比如兵马使、先锋使之类。其中,担任节度使亲卫的头领,为牙内指挥使,一般由节度使的子弟担任,地位最为重要。凡割据性质的节度使,都必然招募最强壮最有武艺和与自己具有地缘、亲缘关系的人担任牙兵,而牙兵不仅担负保卫节度使的使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威慑所部其他部队,使之不敢反叛。所以,各道衙门,武人往往处于优先地位,而牙兵牙将则是节度使衙门内最有权势的一个群体。然而,牙兵的这种优越地位,时间一长,使得他们逐渐趋于骄横。割据的藩镇往往不听朝廷号令,维系部众又只凭武力,上下彼此缺乏起码的道德联系,牙兵与节度使之间也是如此。节度使对牙兵必须假以辞色,厚加供给,稍有差池,则怨声四起。节度使为了保住地位,不得不尽量对牙兵姑息,最后酿成骄兵,动辄杀掉镇帅,另择他人。

    泽潞镇自卢从史以来,每天要有300人为牙兵准备饭食,无酒无肉不行。徐州镇牙兵骄横,节度使田牟成天与他们混在一起,杂坐饮酒,甚至为之把板唱歌,每日耗费以万计,然而犹自喧哗,阴谋逐帅。

    除了军人以外,节度使衙门的属官还有以下几种: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这是节度使的主要助手。按规定,凡节度使遭遇突然事故,他们二人有资格代掌职权,但割据性质的节度使往往自行世袭。所以,这两个职务,如果不是由继承人担任的话,往往会成为纯粹的助手。比前面两位地位低的是书记和判官。此二种职位属于文职,一般都邀请著名的文人担任,往往属于节度使的谋士,本职的文字事务倒退居其次。所以,在一个军事割据的集团里,他们的地位却很稳定,有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踏诸天万界 重生之嫡女上位记 重生之璀璨的逆袭 剑鬼蛊师+番外 系统教我如何自救 宅婿崛起 傻王别装了,丑妃靠美色称霸京城了 重生学霸,不会真以为学习难吧? 变身在美漫 趁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