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凡打完电话,在喝了点水,整理一下资料,甚至在上面还放了一首歌。
几分钟过后第2节课正式开始。
宋玲还是那样倔强,他说“你的这个发现确实很有价值,即便是很多红楼的古本都源自脂砚斋的版本,非要较真儿的话,这还是说明不了问题,不能用脂砚斋的批语就说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就算脂砚斋跟曹雪芹关系十分紧密,或许也参与了讨论和创作,但还是那句话,脂砚斋写批语的时候红楼可能还没有创作完,结果后来曹雪芹改动了,没有按照原来的意图写,您刚才反驳我说脂砚斋评语很肯定,说他看过全本的红楼梦》,这还是没证据。”
他的这份质疑让一些教授不停的点头,觉得这个刺头挑的好,研究学术就这样,就是不停的挑刺,不停的找问题,这样才能越看越清楚。
宋玲是个学霸,探岳说思维就越清晰,她说“所以这只是脂砚斋的一言之词,照这么推理的话,很多东西也都说得通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没有看过全本的楼梦》,跟曹雪芹关系最近的脂砚斋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思路和提纲,于是乎才造成了那些脂砚斋自以为的评语,这也是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古本中都没有记录下全本一百二十回楼梦》的原因,他们记载不了,因为谁也没看到后面的情节,曹雪芹写完《楼梦》后,稿子就因为某种不知道的原因封存了,很多很多年后被高鹗得到,这才得以传播,才在那个时候流传出来的至于高鹗为什么参考脂砚斋的评语,还误入通行本了,这也只能说明高鹗学术上的严谨,他礻卜充,楼梦》的时候研究过脂砚斋的评论,甚至可能曹雪芹流传下来的一百二十回完本楼梦》里前面内容就带着脂砚斋评语的,高鹗是作为一个整理者,结果误抄了,所以一百二十回红楼就是曹雪芹写的”
下面竟然有不少学生鼓掌了。
可是讲台上的方一凡并不在意,反而笑起来看着宋玲,说道,“你的意思是那个时代没有人看过全本的红楼梦?”
宋玲说“必然是这样子的,这么论的话你的观点都会推翻成本,第1次流传出去的,所以脂砚斋的评论根本站不住脚。”
方一凡却微微摇头说“呵呵,我其实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最开始我说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是在狡辩,觉得我是在用一些不靠谱甚至带着主观预测的资料来强词夺理,但是你们发现没有,现在情况反过来了。”
宋玲脸一红说“我这个不是强词夺理和主观臆测,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肯定是这样子的。”
方一凡说“那你这个肯定就得打问号了,其实那个时代是有人看过红楼梦全本的大家请看这个。”
“上面是一首诗。”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