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今年57岁,3年前丈夫出了车祸,她悲痛欲绝,自那以后,她便陷入了孤独与痛苦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在丈夫离开她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对朋友哭诉,“我将住到何处?我将怎样度过一个人的孤独日子?”
朋友安慰她说,她的孤独是因为身处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岁便失去了伴侣,这自然会令人悲痛异常,但时间一久,这些伤痛和孤独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她也会开始新的生活——从痛苦中建立起新的幸福。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轻,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我孑然一身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好几年过去了,她的心情一直没有好转。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对她说:“我想,你并不是要特别引起别人的同情或怜悯。无论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千万不要沉溺在旧的回忆里。”但刘女士没有把朋友的话听进去,因为她还在为自己的孤独而自怨自艾。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便搬去与一个结了婚的女儿同住。
但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意,由于孤僻,她和女儿都很痛苦,甚至恶化到母女反目成仇的地步。刘女士后来又搬去与儿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孩子们只好共同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但这更加重了她的孤独。她对朋友哭诉道,家人都弃她而去,没有人要她这个老妈妈了。
刘女士没有享受快乐的生活,因为她认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实在是既可怜又可悲,虽然已年过半百了,但还是像小孩子一样没有成熟。在心理学上,刘女士这种心理情况属于孤独。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孤独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会造成心理障碍。
孤独感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孤独,比如远离人群生活的边疆哨所中的战士、长期坚持在高山气象观测站的科技工作者、长期游弋五洲四海的海员等,他们远离亲人朋友,在工作之余没有与更多的人相互交往的机会,有时不免感到寂寞,感到孤独。另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他人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这种孤独对人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衡,影响自己智力和才能的发挥,还会引起别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