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总有一批人是吃不惯食堂的。&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
和我们每周一次的“小灶”比起来,这批人每天都要想办法避开食堂的饭菜,去尝试一些新奇的东西——似乎填饱肚子已经成了次要的事。
除了家里人送的饭,学校禁止学生叫外卖入校。
一方面为了食品安全,另一方面,钱总是要赚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各种周边的外卖商铺通过各种渠道将外卖“运”进校,而面对这种和学校的斗智斗勇,叫外卖的家伙们也乐此不疲。
最开始的办法就是翻墙。学校的围墙最低处只两米有余,因此身手矫健的人一跳便可将零钱放在围墙上,墙外的外卖兜子也可以如此输送进来。
直到有一天,学校狠下心在外墙上方加装了一道铁丝围栏。从此以后除了一起撬围栏的恶意外卖事件便再无翻墙一说。
怎么送呢?走大门呗。
学校大门有专人看管,送东西进来的人会被监视。这时里应外合就成了一门外卖食货的必修课。
送外卖的办法不胜枚举,但是最常见的就是将外卖装进箱子里,外卖人员假装成送饭的家长,在门口正大光明地完成交接。
但是我的第一次尝试就出了差错,原因是眼尖的保安发现了我伸出去递钱的手。
我和宿舍里几个弟兄的晚饭就这么被扣在了门卫室。
幸好桃子跑回教学楼找了老师,一个电话过后,我们的披萨和烤翅这才被放行。
后来,某个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处主任还措辞严厉地批评了这件给外卖放行的事件。
“当你没有能力改变一些规则的时候,还是遵守它们吧”我心里念叨着。
后来事实证明这句话也不完全对。
没有那么多把人吃出问题的外卖——就算有问题也是自己消的费,认倒霉吧。
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态度去管理,说是对学生负责,但到底还是不愿意承担潜在的责任。
况且,外卖还是源源不断地进来了,不是吗?
别把学生捂得太死,除非怀里的空气足够新鲜。
五
小卖部是学校唯一的消费场所。
坐落在食堂的侧门,面对着操场,背靠宿舍楼——小卖部的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因为中午吃完饭的人大多要从它门前走过,而进去消费就是多走几步路的事情。
奈何整个小卖部不过二十平米,却要每天接待上千学生的集中消费(小卖部只在中午、下午和晚上自习结束后开放)。
小卖部布置很简单,几排货架,一排冰柜,但是却包括了几乎所有学生需要的食物:面包、零食、泡面和饮料。
泡面暂且不提。除了薯片之类常见的零食,小卖部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摆放进口食物。
高一到高二这段时间里,最热销的零食莫过于一整袋的海苔。每一包海苔有手掌大小,里边有四五片海苔片,底下还有一小包干燥剂。一整袋有十小包,大概十元。
女生成了海苔的主要消费群体,因为在她们看来这是一种既有味道又不会影响身材的零食,而且吃的时候可以极尽花样——一片一片抽着吃,卷起来一口吃,几张叠在一起吃,后来有人发明了用舌头挑起来吃。
过了大概半年,海苔突然从小卖部销声匿迹了。
据说是产品质检出了问题,而正当大家拍着胸脯后悔自己吃了多少海苔的时候,不少人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新进货的小鱼干身上。
食货们不是在享用食物,就是在追逐新食物的路上。
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晖总对于面包总是来者不拒。
他的每日食谱上必定有面包,不论是肠仔包还是羊角包,又或者是花生酱夹心面包……总之任何时候只要看看他的书包,里边很可能就有一袋面包。
高三之前的每一个早晨,晖总起床洗漱完毕之后总要坐在床边,拿出一袋嘉顿的花生酱面包,默默地吃完之后再下楼吃早饭。一开始我有些疑惑,便问道“晖晖,为啥你每天早上都要吃一个花生酱面包?”
晖总回答地很干脆:“初中吃了几年,养成习惯了呗。”
而我对于小卖部货架上各色的油乎乎的面包总是不怎么感兴趣,不过每天我都要买一个三明治在晚修课间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