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生

字:
关灯 护眼
醉书生 > 哪个青春 > 第二十七章 斯基曾说过

第二十七章 斯基曾说过(第1页)

    很多人瞧不起应试作文

    我也瞧不起

    遗憾的是,称其为高中语文半壁江山也不为过的作文,每年都会被社会各界当成热点炒来炒去。&29378;&20154;&23567;&35828;&32593;&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

    不少专家跳出来解读各个省份的考题,说这个省份的题多么新颖多么好,多么有内涵多么能展现出多层次的要求。

    有些考题本身就已经在挑战考生的智商,而这些后续的解读无疑是在侮辱考生的智商。

    出题者们用几十个小时出的题目,考生们必须要在十分钟内想出思路,打好腹稿,整理逻辑,再付诸笔下。

    不要说什么考验的是临场发挥能力和知识调动水平,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帮未成年的学生去写文章,已经不是赶鸭子上架了,是上树。

    结果只会是一树的慌乱和一地的羽毛。

    有人又会嚷嚷了,高中三年我们一直在训练学生们呀。

    那不妨看看学生们都写的是什么东西。

    微博上有人总结了九张大图,内容是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

    “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偏僻典故和名言的引用和如何让老师看不懂……”

    一张图上如是说。

    “每一段都要点题!点题!点题!否则你写得再好也有跑题的风险。”

    另一张图说了三遍。

    “——老师看不懂了也未必会去查,所以实在记不起来出处的名言,大可以随便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

    这张图获得一致赞同。

    “比如,‘斯坦夫涅格斯基’曾经说过:‘命运的火光在照亮你的同时也灼伤了你,这种伤害虽然柔和,却无处不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造出来的东西。

    看起来有些营养吧。

    因为这是我用三秒的时间编的。

    编造,有时候比完整地引用例如村上春树川端康成老舍鲁迅高尔基巴尔扎克或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来得快。

    答案很简单,根据情境造出来的是最合适的,而已然作古的名人们不会顺着你的性子来。

    考生们屡试不爽地去改造或者自创名人名言的原因就在这儿。

    更有一种懒人捷径,连名字都不必思索,只需一个小套路。

    高二某日,语文大考,题目新颖,奈何胸中无名人典故可用,余遂提笔大书三字:“古人云……”后边接着一句自创的心灵鸡汤。

    这句话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这篇文章后来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后大加褒扬。

    还好那节课我正请假在家休息,回学校之后才得知文章被当堂朗读,想起自己随意编造的“名言”,心中羞愧的同时还有一点小惊喜。

    尝到甜头了,自然要继续。

    最后,一千个学生的作文里就有了一千个某某斯基。

    如果编造的效果比引用原文还要好,那我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那些经典呢?

    这句话当然不对,它还有个前提条件。

    你得有编造名言的实力,起码不能让它看起来像是一句女性杂志上的推销语,而真的像是某个文学大师的笔下之作。

    所以我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另一条路。

    背短文,记碎片。

    高中生们没有太多的阅读积累,但是又急需大量的名人名言和佳句片段来充实文章——不少填鸭式的辅导书应运而生。

    我每个月都会收到一本类似《背了这些就不怕》的高考作文指导书,这本书里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边角,填充了大量的名言和佳作片段。

    学生们可以快速地获取这些文字的精华而不用去读各种原著,然后铺陈在文章中以此提高格调。

    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这个月的作文指导书发下来后,月考的作文中就会大量出现撞车和雷同的名言警句,作文片段。

    举个例子,本月期刊中用大篇幅围绕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吃茴香豆”一景做了分析。

    结果到了月考,看过期刊的小红看了题目十分欣喜,在作文里描写了孔乙己的茴香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精灵别闹了 暴君暗恋我的那些日子 军婚之痴汉男神宠妻录 都市巨擘 奶爸大导演 药行江湖 八荒武神 洪荒只有我知道剧情 九霄